走完李坑,逛完汪口村,下一站去江灣。
 
 
 
我喜歡地理,特別是中國的地理。我很喜歡畫地圖,小小的作業本上,用黑色的筆滾出鐵軌,藍色的筆流出河流,綠色的筆印下山脈,最後用紅色的筆圈下省會和重要城市。想著有一天,我會拜訪這些地方。
 
還記得國中的時候,穿著醜醜的百褶裙,還有單薄的白色制服,稍微流汗就看得到質樸白色胸衣的白色制服,在蟬鳴的夏天,坐在教室裡,壓著一本藍色的地理課本繪圖本,手掌冒著汗水握緊鉛筆,對照課本一筆一筆畫出每個省分的鐵軌和河流。右手掌緣壓在白色的紙本內頁上,沒一會兒就沁出大量汗水,一不小心就模糊了軌道與河流,還要小心翼翼地拿衛生紙墊著,才能讓作業看起來完美有序。
 
 
 
 
【江灣】
江灣景區是婺源唯一一個5A級景區,景區內蕭江宗祠、永思街、滕家老屋、婺源人家、鄉賢園、百工坊等一大批古建築,精美絕倫,做工精細。
 
江灣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河灣處聚居,始稱“雲灣”。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逐漸繁衍成巨族,後改稱江灣。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交通要塞,為婺源東大門。這裡山水環繞、風光旖旎、文風鼎盛、群賢輩出,孕育了許多明清大官等。
 
村中至今還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和江永紀念、南關亭、東和門、徒戎橋、水壩井等景點,其中「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傑出典範,「北斗七星井」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國風水學最高原則,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S”形,古村古風古韻,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導航帶我們到舊的江灣遊客中心,停車場上只有我們一輛車。進了這個遊客中心,才發現江灣景區還要走十五分鐘左右才到查票口。查票口前也有停車場,儘管停車場的腹地不大,但因為遊客稀少,一旁的商店也都歇業休息,冷冷清清。
 
百度姊帶我們到的遊客中心
 
再往前走十五分鐘到的剪票口
 
我們跟著下圖的地圖導覽逛江灣村。這個村莊規劃成一半觀光區、一半住宅區,有清楚的指標說明哪邊是觀光客可以走的地方,哪邊是居家住宅不宜入。
 
江灣村  地圖
 
江澤民的祖先曾經在這裡住過
 
 
 
=牌樓=
牌樓是徽式建築的特色之一。牌坊建在村口,是個345樓式的結構建築。走過村前的廣場,穿過牌樓,就走進江灣。
 
天空還下著小雨,諾大的廣場沒什麼人

 

江灣牌樓,我們即將走入另一個村莊的故事中

 

 

規畫好的地方,避免我們在李坑的遭遇

 

 
 
=蕭家宗祠=
進入江灣這個村以前,會先經過蕭家宗祠。一般宗祠通常坐落在村莊的最中心、最裡面的位置,這家宗祠卻放在村前,門開著面對廣場,很是特別。這座宗祠後倚後龍山,不曉得風水上有甚麼含意。
 

 

 

 

 

 

 

 
我們繼續往前走,看到民宅,與當初建村的水利工程。每到一個古村落,都很訝異水利工程的規劃,早在祖先建村的時候,就想到的事情。記得去祕魯的馬丘比丘,古城中有完善的水利工程,我們在中國拜訪過很多古村莊,都會看到整個村莊有規劃的水溝,配合著風水,便利民生。
 

 

 

 
 
 
=南關亭=
這亭子很妙,就小小的一個。三面封閉,只有開一面是圓形的門。當時有三個大媽在這裡聊天,也不好意思拍照,就僅照了這三個字。
 
 
 
 
=江永紀念館=
這個紀念館的建築外型很美,斑駁泛黃的牆壁,感覺有很多故事,讓人一下子就注意到這個地方。
 
 
 
江永(1681年~1762年)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皖派經學創始人。字慎修,又字慎齋,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人。生員出身,晚年入貢。博通古今,尤長於考據之學,深究《三禮》,撰《周禮疑義舉要》頗有創見。於音韻、樂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述甚多,《四庫全書》收其所著書至十餘部。戴震、程遙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江永生於寒儒世家,6歲能寫下數千言日記,讀私塾時遍求當地藏書之家,誦讀了十三經的正文和註疏。他學而不厭,過目能誦。21歲考取秀才,之後便無心博取功名。27歲開始以教書為業,先後在婺源大畈、江灣,城郊宜園、七里亭;安徽休寧山斗、五城;安徽歙縣紫陽書院等地開設學館收徒授業。嘉慶時期的著名學者戴震、金榜皆從其為師受業。江永曾與戴震書曰:馳逐名場,非素心。戴震在《江永事略狀》中贊:「蓋先生之學,自漢經師康成(即鄭玄)後,罕其儔匹。」
 
步入中年後的江永開始厚積薄發,進行治學,著書立說,41歲,寫成《禮書綱目》88卷。54歲寫成《四書典林》30卷。60歲以後,江永進入著書立說的黃金時期。他將宇宙萬物比作一個「丸」,「弄丸」即是研究探索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因而江永為其書房取名「弄丸齋」,自號「弄丸主人」,專意編著書籍。乾隆七年(1742)61歲的江永開始充當貢生。但他絕意仕進,終身未踏仕途。有許多人推薦江永為官,但他不受名利的蠱惑,力辭免。到晚年,江永已漸從禮學轉向小學(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天文、歷算的研究,學術思想日臻成熟,他的許多著作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hk/culture/g2qoayl.html
 
 
天井

 

 

 

 

 

 

 

 

 

四水歸堂,肥水不落外人田

 

 

 

 私塾 
  
 
這裡的孩子們在充滿文化古韻的地方上學
 
 
=三省堂=
三省堂是清末明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故居。
 
橫樑 - 古徽州建築重要的特色之一 : 冬瓜樑

 

 

 
 
=勝家巷=
 
 

 

 

 

 

 

 

 

 

 

 

 

 

 

 
=江氏祖屋簡介=
 
 
整個江灣,我最喜歡這個地方。雖然屋舍都不再,但依舊可以看到當年的地基和格局。屋裡當年種的小樹也長大了,長得非常大。若是屋舍還在,想必能成蔭給屋主乘涼。
 
來到這片土地上,看到殘破的格局,雖有點淒涼,但又看到活蹦亂跳的幾隻雞到處覓食,還看到幾隻白色的鴨子跑來跑去,相當生動。眼前的畫面,有過去,有現在,還有不斷變成現在的未來。芸芸眾生,滄海一粟,當下很有感慨,很想在這個空間多待幾秒,捨不得離開。
 

 

 

 

 

 
 
 
旅遊指引,最後引導我們到這個公園來,沿著後龍山旁的小徑,一路回到大門口。整個江灣大概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遊覽完整區。
 

 

 

 

 

 

 

 

 

 

 

 
 
這時候已經是下午五點了,我們要趁天黑以前多跑一個地方。
  
 
【曉起村】
才十分鐘的車程,就來到曉起村。
 
曉起村始建西元787年,始居人為汪萬武,據曉川《汪氏宗譜》載:唐乾年間(西元877-879)歙縣篁墩汪萬武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只見青山環繞,綠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煙,而將此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後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小學後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佈的婺源也不不多見。
 
群山環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築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繁華。曉起村中保持600餘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
 
來到曉起村的時候,天色已漸暗。走在村莊的窄窄的街巷中,找不到重點看。百度上介紹這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百年老屋的曉起村,看來要空照圖的角度,才會有震撼的感覺。
 
 
 

 

 

 

 

百度中說的古樟樹林,我們也沒特別看到。太陽要下山了,一切都是匆匆走過。

 

 
補一張白天的曉起照,有陽光與藍天,同樣的建築物,不同的氛圍感受。是否同樣的人,我們要讓自己充滿陽光與藍天。
 
 
 
【思溪延村】
思溪延村是婺源北線的景點之一,由思溪和延村前後兩個村落組成。這裡出過不少明清徽商,豪宅院落內精湛的“石雕、木雕、磚雕”在婺源的徽派老建築中尤為出彩。1987年版的《聊齋》和連續劇《青花》都曾在此取景。
 
隔天早上,八點四十分。離開美麗的王家徽院,今天走的行程是思溪延村和江岭,然後就結束這一趟婺源之旅。
 
我們隔天早上一早到了思溪延村,首先拜訪靠外的延村,沒想到從入票口到村莊,要走個十到十五分鐘。從延村到思溪村,聽說有兩公里,當時不確定思溪村是否好看,礙於時間限制,後來放棄。
 
回來上網查才知道,思溪村比延村有看頭,從查票口到延村,從延村到思溪村都有一段距離,都要做電瓶車,不能開自家車進去。只有當地居民才能開車進入這個區域。我們來這裡的時候是超級淡季,連電瓶車都不營業,觀光區都顯得有點寂寥。
 
早上的延村,在閃亮的陽光照射下,穿透亮藍的天,顯得有點朝氣,色調也逐漸明亮起來。前兩天的天氣都不太好,直到今天才放晴。從遠一點的角度看延村,白牆、黛瓦、馬頭牆,配上綠色的田與樹,外加一點早上尚未散開的霧氣,開始感受到徽式建築村莊的溫暖與恬靜。
 

 

 

 

一樣是沒有遊客,只有我跟我的山友和售票員

 

 

 

 

 

 

 

 

 

 

 

 

 

 

 

 

 

 

 

 

 

 

 

 

 

 

 

 

 

 

 

 

 

 

 

 

 

 

 

 

 

 

 

 

 

 

 

 

 
 
延村也有一些傳統的建築,很可惜的是,繞了一圈延村,很多保留好的建築大都改成精品民宿,在門口掛著大大的標語提醒遊客沒有住宿的話不要打擾。有些建築則改成酒吧,在淡季也沒營業,所以也是大門緊閉,只看得到門外古典的裝飾,裡面卻甚麼都看不到。
 
離開延村的時候,看到一個景象,也是讓我們放棄思溪村的原因。我們看到延村蓋了一些新的古式樓房要做旅館用,新刷的白牆在古建築中顯得突兀,因此工人還拿著油漆刷特意在潔白的新牆上,鋪上淡墨般的斑點痕跡,試圖讓這個新樓房融入古建築的老韻中。
 
再會了,徽式建築。除了婺源,還有黃山附近的西遞和宏村,也充滿徽式建築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去這些地方好好品味。
 
 
 
【江岭】
婺源鄉村的最後一站是江岭,這裡最有名的就是一望無際的梯田上的油菜花海。我常常看微信《帶你一起去旅行》中,寫到各種中國美麗的山水風景,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在山谷中閃著滿滿金黃色光芒的江岭。我們是在小寒過後拜訪這座山谷中的村莊,自然是看不到這金黃色的光。走完延村,放棄思溪村,我們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來到婺源景區最東北方的江岭,抵達時已經快十一點了。
 
我們根據指標走類似台灣又彎又窄的產業道路開到一個山頭,接近山頭處有一個應該是剪票口的地方,因為旅遊淡季一個人也沒有。指標雖說著小車不能進入,但也沒人管,我們就繼續開車,上了山頭。
 
山頭的風很大,這是編號一的景觀台,一個人也沒有。這個景觀台可以清楚地觀賞到整個山谷和山谷下的村莊。冬季早上十一點的山谷,梯田和村莊籠罩在一種暗綠色的水氣中。其實我分不清楚這種暗色調,是尚未被陽光喚起的水氣,還是霧霾。
 
山頭上的遊客中心,一個人也沒有,大門深鎖。
 
 

 

 

 

 

 
 
欣賞了這片空曠之後,我們驅車往下,進入這個村莊。往下的道路也頗窄,沿途的指標一職說明僅能單向行駛,告誡駕駛千萬不能逆向行駛。可以想像這個村莊在油菜花開的時候,大批的人潮需要管制的景象。
 
這個地區的記憶點,就是村莊裡的稻草人了。過了淡季,稻草人也進入了需要修補的狀態。現場一個遊客都沒有,但是有十幾名村莊老夫和老婦在整理環境,我猜測是要準備三四月即將來臨的旅遊旺季。
 

 

 

 

 

 

 

 

 

 

 

 
 
二號觀景台,山鄉花市。
 

 

 

 

 

 

 

 

 
 
三號觀景台,艷園芳香。打字的時候,把看到的簡體字轉成繁體字呈現。有一種中國文化還保存著的感動。
 
 
 

 

 

 

 

 

 

 

 

 

 

 

 

 

 

 

 

婺源之行,礙於時間限制,僅拜訪了12個景點中的李康、汪口、江灣、曉起、延村和江岭。當地人推薦的篁岭,會在秋季的時候再找時間去。
 
這是江灣中的一景,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之一。在逛完陽光普照的延村之後,決定放上亮麗的照片當封面照。
 
關於婺源的古村建築,後來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本叫做《古村佳境》的書,介紹了婺源的徽州建築與文化,相當有趣。文字流暢,描述建築與文化的相輔相成,有完整的思緒,非常好讀。相較於OR旅讀雜誌在2015年四月No. 38 介紹的「一方山水如夢之夢―徽州」,總覺得雜誌的文字很難讀,雖然是整篇的文章,但文字和思緒是片段的,很難讀。不曉得其他的讀者覺得如何,但我覺得讀起來很辛苦。
 
 
很多關於徽州的故事,這本書寫得很好,我也就不另外摘錄記到這個行記裡。一來會花太多時間,二來有興趣的人自然會點進去看。
 
 
延伸閱讀
1.       《古村佳境》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