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昨天印象最深刻的是輔導法師常炬法師撥放聖嚴法師講三法印的短片。
三法印是佛法的基本原則。
還記得十多年前在法鼓山天南寺當義工時,每當學員在樓上的大堂用功打坐,我就在外護義工休息室認真看佛法相關的書籍。許多內容有看沒有懂,頭腦記不起來,更別說應用這些法在生活裡。我當時最土法煉鋼的方式,就是勤作筆記,透過一筆一畫來加強記憶。
#三法印
昨天印象最深刻的是輔導法師常炬法師撥放聖嚴法師講三法印的短片。
三法印是佛法的基本原則。
還記得十多年前在法鼓山天南寺當義工時,每當學員在樓上的大堂用功打坐,我就在外護義工休息室認真看佛法相關的書籍。許多內容有看沒有懂,頭腦記不起來,更別說應用這些法在生活裡。我當時最土法煉鋼的方式,就是勤作筆記,透過一筆一畫來加強記憶。
話說,我在新加坡看到法鼓山道場有活動,只要時間能配合,我就報名參加。年底最後一個週末我參加了新加坡道場的義工成長營,滿滿的兩天,週六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周日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去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課程內容。
很久沒有上課,能夠有機會進修,真是很期待。我看信件通知,週六早上會打坐,我便帶了自己的跪坐椅去道場。我也很久沒有使用跪坐椅練習打坐了。
前一天晚上的演同法師分享會有近上百人參加,我隔天一早到會場,看到門外的鞋子不多,很訝異這個活動人不多,進了教室才發現參加的義工不到三十人。聽說去年有一百四十人報名,還分了兩批;道場十一月底預估會有八十人,沒想到最後參加的不到三十名。這兩天的義工成長營是小班教學。
週六早 – 八式動禪,打坐,站式瑜珈,打坐
一開始做八式動禪。我在法鼓山學習八式動禪,是十幾年前在台灣的天南寺參加兩天兩夜的禪修活動學習過。我跟著義工菩薩做八式動禪,雖然很久沒有做,但是一切都很熟悉。只是過去這幾個月的生活步調很匆忙,突然這樣慢下來,竟然感覺需要適應。
這個星期五下班的晚上,我去法鼓山道場參加法師關懷義工的分享活動。
這位法師叫做演同法師,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接觸佛法,後來去了台灣法鼓山僧伽大學唸書,然後在法鼓山出家。她這一趟回新加坡,也順便在新加坡的道場和義工們交流。
我當初報名這個活動的時候,其實不知道內容是什麼。我在新加坡看到法鼓山道場有活動,只要時間能配合,我就報名參加。
我昨天去看了一部電影,叫做【破.地獄】。我看完上網查維基百科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在今年十一月九號上映,上映29天後,票房衝破一億兩千兩百萬港元,成為香港史上最高票房的華語電影。
之所以想要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平常會看的一個專做生命禮儀的Youtuber小冬瓜分享這部電影,有兩個點吸引到我,一個是「用道教禮儀談生死」,另一個是講「原生家庭與和解」。很多人說,要帶衛生紙去戲院看。
讓我隔天周六立即行動的第三個點,是我看預告片裡講這是香港片,拍片的地方就在紅墈。有段介紹說,紅墈有紅墈體育館,常常辦熱鬧的演唱會;體育館附近,就是香港有名的殯儀館,形成強烈的對比。
紅墈─我住過兩三年的地方。紅墈體育館,我看過演唱會的地方,但是只去過一次,看的是蔡琴的演唱會(不用搶票);紅墈殯儀館,我也去過,我曾經發願要去幫忙助念,所以我也曾經在紅墈的世界殯儀館幫一位九十八歲的香港老先人助念。
值得紀錄的一天
今天是非常值得紀錄的一天──我參加了法鼓山的義工成長課程,有一整天的自我進修時間。驚喜的是,今天上課的法師是從台灣來的常啟法師,法鼓山僧伽大學的教務長。
我在約十年前的中秋假期去法鼓山總本山打人生第一次禪七,當時禪七的總法師就是常啟法師,讓我印象深刻。沒想到十年後,我有機會在新加坡遇到常啟法師,非常開心。
今天上課的主題是「菩薩行──維摩詰經的智慧」。現場參加的人都是在新加坡法鼓山道場擔任義工的人,人數約有一百多個。今天才知道,原本常啟法師來新加坡一個禮拜是來帶領法青團隊的活動與教學,新加坡長駐法師常炬法師邀請常啟法師來給義工上課,才有今天的因緣,開一堂訓練義工認識「菩薩行」的課。
來了新加坡兩年,才第二次到法鼓山道場,第一次當義工。
第一次到法鼓山道場是兩年前的佛誕日,我早上五點多騎腳踏車往北走,北到Cony Island, 然後走Punggol Park 往南回程的路上,經過內觀中心,想起法鼓山道場就在附近,加上下午兩點多太陽非常大,我就走進法鼓山道場休息,正好遇上浴佛,我就順便參加浴佛節的活動,吹了一下午冷氣冰鎮一下。
**
過年的時候,剛好看到新加坡到場招募義工,我留下資料後,就有義工聯絡我,告訴我接下來需要義工的活動有哪些。正好我搬家後第一個方便參加的活動,就是兒童營。
來新加坡第一年就有同事跟我說,東海岸的環境很好。我當時都還不熟悉,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我的同事這麼推薦我搬到東海岸。
等到我在新加坡住了兩年,這次搬到東海岸之後,真是驚呼東海岸的環境真好,很適合我。接著,換到我逢人就說東海岸好。
剛搬來的第一天傍晚,我走在天橋上,看著西方緩緩落下的夕陽,溫暖的海岸風朝我臉上吹來,那個氣味,那個溫度,那個濕度,都讓人好舒服。
距離上次寫新加坡日記,是去年九月確診寫自己確診的紀錄。一眨眼,竟然已經過了一年又三個月,十五個月就這樣過去了。
今年從年初到現在為止,只寫了15篇文章。其中有4篇是一月第一周一口氣寫去年在馬來西亞柔佛的內觀紀錄;然後買了Mooink電子書後,寫了8篇閱讀筆記,另外1篇推薦電影和2篇Netflix 看劇紀錄。
今年上半年只看完了8本書。2023年大概是我近幾年看最少本書的年度。
最近在到處請教朋友們,大家都看什麼書。感覺要認真給自己開書單,好好充實一下自己。
新加坡有七八成以上的人都有確診經驗,我本來還很自豪我在天人之選的行列中,殊不知我在低調的生活裡,竟然確診了。我一直都有被病毒攻擊的感覺,有頭疼、有喉嚨乾癢,每次感覺異樣測ART都是陰性,這兩年新港台也來回飛過五次,也都安然無恙,沒想到在一個低調、在家上網課的周末,我確診了。
0828 (日晚) – 這天晚上我很不舒服,量了體溫發現發燒了,趕緊拿ART測試,買尬,陽性。
前三天 – 喉嚨不舒服,講話像殺豬。全身痠痛,睡覺冒冷汗。之後每天消毒地板跟廁所,一天洗兩次澡,枕頭套每天洗,被單跟床罩每兩天洗一次。第二天開始出現痰,全身痠痛,頭痛,我盡量喝熱湯,流汗,這天晚上睡覺後,好多了。晚上睡覺還是冒冷汗,對窗外的聲音異常敏感,鼻塞嚴重,呼吸困難,頭暴青筋,難以入睡。
第四天 –身體沉重,這天晚上測ART,紅線轉淡。我的鼻塞狀況減少,但我的嗅覺跟味覺退化中。
公司有很多義工活動,這些活動除了彰顯公司貢獻社會的正面形象之外,同時也給員工互相交流的機會。
這次的活動是去加冷河Kallang River 划船撿垃圾,用手撿。
這天早上下大雨,還好新加坡的雨勢通常來得快,下午兩點多,我們活動開始時,雨已經停了。因為早上下了大雨,上游的垃圾被沖到下游出海口來,就是我們撿垃圾的地方,所以聽說垃圾比平常還要多。
我的外公前幾天走了。我的小舅決定一周後就火化,火化的日子就是今天。
因為時間倉促,加上暑假期間很多人回台,離辦家祭的殯儀館一小時計程車程的防疫旅館,都沒有房間。新北市的防疫旅館,比台北市少很多,平常要住新北市就比較難訂。一陣煩惱後,我跟我外公說,請祂幫我喬一下,真的沒有奇蹟出現,那我就留在新加坡了。
結論就是,我現在人還在新加坡。這幾天我在半夜打電話回台灣問1922,幾個筆記如下。政策隨時會調整,我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剛好沒有看到有人分享,想說重點筆記一下,或許剛好有人上網找資料,可以參考。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EmXemht4IT-IRAPrAnyG9A?uaid=mFlaeVKnw0BINmY0j1v1dQ
同樣是Pure Yoga,比起香港的瑜珈老師們,我更喜歡新加坡Pure Yoga在Suntec City瑜珈教室的老師們。為什麼呢? 大概是新加坡的老師們講解比較仔細,也比較願意去調整學生們的姿勢。儘管我在新加坡才上幾個月的課,我覺得我在瑜珈上的進步跟體會,明顯超過過去四五年在香港的瑜珈課。香港老師大部份是自己做動作,然後讓學生模仿,很少會講解動作需要注意的事項。
最近在上瑜珈課時,看著鏡子,想著如果我只有骨頭,我做得了這些動作嗎?
有時候瑜珈課沒有戴眼鏡或隱形眼鏡,剛好面對鏡子的時候,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莫名其妙會特別專心,整堂課也會很進入狀況。
我在 Suntec City最喜歡的老師是Derris 和San,兩位都是非常熱心、非常講解細節、會去注意學生狀態的老師。讓我常常下班後上完瑜珈課,身心都舒暢,每天都覺得有一點進步,感覺很好。
從四月一號開始,我每天下班幾乎都會去上瑜珈。
這幾天,我在做瑜珈的時候,想到我全身是骨頭,在做不同的動作,感覺很奇妙。我的血肉、我的筋都不再了,骨頭還能做這些動作嗎?
今天下班有點心煩意亂,還是去上我最喜歡的老師的瑜珈課,Derris老師的Hatha 2。今天上課的時候,我不太能專心,就想著,我沒有來瑜珈課的話,就只是窩在沙發看影片。所以,每個動作我都想著――我有做瑜珈比沒有做都來得好。身體沒有力量的時候,我腦海只有四個字――「此時此刻」,然後去感受身體肌肉的感覺。
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很有效,可以讓我專注在一個「點」――「此時此刻」上面,很像打坐的基礎練習,先專注在一個點。於是,我散漫的能量、沒有力量的身體,可以先收攝在這個念頭上。下一個動作開始,重複同樣的方法,收攝在一個「點」――「此時此刻」。
新加坡有幾個買布的地方,其中一個在多美歌地鐵站上方的Plaza Singapura,獅城68。
這個賣場非常大,賣了很多家居雜物外,也有賣各式各樣的布,各式各樣的緞帶,還有各種手工藝品的材料等等,想要買布的人應該會很興奮。我在過年的時候,在迪化街買了一些布,現在沒有特別買布的需求,就沒有很興奮。
兩年前,當時維持每兩個禮拜閱讀《四時之詩》這本書;兩年前的小滿閱讀的是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講農家生活,第一段形容煙火,「積雨空林煙火遲」,說空氣濕度大,火很難燒,連炊煙都上升得特別慢。當時還對比「大漠孤煙直」,講大漠之上空氣乾燥無風,所以狼煙沖天直上。
新加坡沒有太陽的時候溼氣重,肯定是煙火遲,只是目前都是都市生活,鮮少探訪新加坡的農村(有嗎?),回味農村的煙火遲。寫到這裡,我突然很想念台灣東海岸,無論是六七點的晨間炊煙,或是傍晚五六點的晚飯時刻,那空氣中的味道,都非常迷人。
我很喜歡我新加坡的住宅,180度採光,窗外有綠景,住宅牆壁是白色油漆,我喜歡每天早上七點多陽光灑進來金光閃閃的氛圍,喜歡每天晚上入夜後都可以聽到窗外昆蟲鳴叫的重奏。
這幾周開始練習早上六點半起床,每天早上打坐一小時,倘若賴床的話,就改成打坐四十分鐘或半小時。後來,六點半自動醒來,沒有起身打坐就覺得怪怪的,這種感覺很驚喜。我開始期待每天七點以前在暗黑中打坐,眼睛睜開後會看到天色已亮的過程。
五月十五日,農曆四月十五日,佛陀出生七日,新加坡人慶祝這個佛陀誕生七日後的日子,叫做衛塞節,Vesak Day。
這天下午我騎車騎了四十幾公里,到新加坡的內觀共修室拿到水壺之後,想說去附近一公里處的新加坡法鼓山道場看看,正好碰上道場的浴佛節活動。我沒有報名,還是可以進場參加活動。
法鼓山道場在這一棟大樓的六樓,外面沒有招牌。我是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潮,上前一問,就找到道場所在地。法鼓山在新加坡也發展得很好,裡面的擺設都很熟悉,每個國家的道場都大同小異。後來看了相關文章,才知道新加坡的道場從1996年至今,已經搬了八次家、這是第九個道場,著實很不容易,佩服這一路以來一直護持道場的善心人士們。
上週騎車經過MacRitchie Reservoir Park,認識了新加坡國家公園規劃的Coast-to-coast Trail,一條從新加坡西邊(沒有海岸)到東邊海岸的步道。這條步道串連十個公園,全長36公里。國家公園的簡介說有一個APP有詳盡的導覽,說是今年五月會好,但截至今天,這個APP還沒好。
今天我打算從MacRitchie Reservoir Park開始往東走,一路騎到Coney Island為目標。
7:25AM 出發
【旅居新加坡】 下雨的日子
大家都說新加坡四季如夏,都是大太陽,很熱。真正住到新加坡,才體會新加坡常常下雨的日常。
平日工作,只有上下班的時段可能遇到雨。住在地鐵站的人們,可以像地鼠一樣從家裡鑽進地鐵、再從地鐵鑽入辦公室來回,可能連雨都遇不到。
周末休息的時候,會很明顯感受到雨。
我住的地方,一百八十度窗戶採光,是陽光或暴雨,都一目了然。喔對了,新加坡鮮少小雨,幾乎都是帶著閃電的暴雨。地處熱帶海島,氣流上下變化快,大雨來得快,也去得快。
今天騎腳踏車到離市中心比較近的花市。這個花市在MacRitchie Reservoir Park下方附近,離我家約五公里,我慢慢騎車約四十分鐘左右可以到。
今天早上下雨,一直等到中午放晴後,才能出門騎腳踏車。
下午一點三十四分,出發。
今天去了新加坡內觀中心的共修處,地點在下面三個地鐵站中間。我今天是坐藍線到了Mattar,在大台陽底下走了十幾分鐘才到。後來發現,最近的地鐵站其實是黃線的Tai Seng。我這時候才發現,原來法鼓山的道場就在附近。我很快會去法鼓山的道場看看的。
去內觀中心共修處的路上,看到很多新加坡的透天厝,這樣的房子住起來應該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