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644.jfif

 

倘若你對心理教育、孩童教育、社會學等有興趣,我很建議來翻翻看這本書《走過愛的蠻荒》。

 

這本書講作者文國士的爸媽在精神療養院相遇、相戀後生下他,從小被左鄰右舍嘲諷「瘋子的小孩」,靠奶奶照顧、掙扎度過童年和青少年的生命階段,隨後他從生命中成長,成為教育組織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第二屆教師,目前是「陳綢兒少家園」的生活輔導老師,希望自己能幫助在匱乏的愛中長大的孩子。

 

其中有一段,作者講到有一個老先生問他,他是否會跟他父母一樣遲早會發病,質疑他是否當老師。這位老先生是退休老師,咄咄逼人地再次質疑他能否當老師,語中充滿譏諷。

 

國國在書中描述道:「在那個當下,我無法正面回應他的問題,因為心裡覺得好無奈、好委屈。感到無奈,因為再怎麼樣我也不想去苛責一個所知有限的人,這個侷限我選擇歸咎於我們的社會和文化;苛責他,對他而言未嘗不是一種非戰之罪。覺得委屈,為了曾經的自己以及在各種社會標籤和歧視下掙扎的人。到底一個人要多努力,才足以獲得他人最起碼的理解和尊重?又到底為什麼,最起碼的理解和尊重需要一個人費力爭取?

 

後來,他明白了。

 

曾經我恨死自己為何出生,恨透這世界!曾經我擔心,自己是不是也瘋了?但如今明白了,站在懸崖邊的我,只渴求有人堅定而溫柔地對我說:『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

 

他也體悟了。

 

我們的社會可以更友善,也需要更友善。不是基於同情、憐憫而發的慈悲心,而是一種因為層走過人性的幽暗,嘗過生命的脆弱後,起於謙卑的同裡。

 

**

 

文國士八歲以前與爸媽同住。他的爸媽與一般家庭的爸爸媽媽不一樣,他爸媽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國軍八一八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和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前身),生活中最常經歷的事情是被醫務人員電療、綑綁與隔離,直到文國士近八歲時,爸媽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的榮總花蓮玉里分院,自此沒離開過。

 

文國士由奶奶撫養長大,領低收入戶補助,住過育幼院,國中念了兩間學校。從高職重考上台北市立復興高中,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

 

「奶奶是我童年時的唯一依靠。兒子和媳婦因病倒下,照顧孫子的擔子便由她一肩扛起,她保住了我這株小幼苗,以她自己的自由為代價,讓我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地、獨一無二地愛著。」

 

文國士寫道「以她自己的自由為代價」,讓我感受到他觀察的細膩。一句話的陳述,講了奶奶是如何地付出與貢獻,讓他感到被愛。奶奶願意自己的不自由,來愛孫子,而孫子看到了奶奶的犧牲。

 

**

 

這本書在2019年出版的時候,就引起我的注意,從博客來買回家看。斷斷續續看了一年半,在一年半返台三次的期間,終於看完了。

 

還記得《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這本書嗎?我的閱讀筆記在這裡(點選連結)可以找得到這本書。

 

《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一書的作者JD有個愛他的奶奶,《走過愛的蠻荒》一書中的作者文國士也個愛她的奶奶,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隔代教養中成長的孩子,從父母親身上無法得到愛,但是都有一個努力拉拔他們成長的奶奶。更巧的是,這兩本書的序文,都有劉安婷。關於劉安婷的介紹,可以看維基百科(點選連結)

 

文國士的暱稱是國國。後面就用國國來稱呼他吧。國國的文筆非常細膩。從他的文筆中,可以看到他度過這麼多內心暴風雨的過程中,清楚又深刻的觀察。能在人生這麼多暴風雨過後,還有這樣敏銳細膩的內觀能力,讓我感到佩服。一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這本書分三段,第一段是「羞恥童年」,讓讀者了解他的原生家庭和從小長大的過程;第二段是「愛恨重擊的青春」,講從恨到愛,這一段過程非常感人;第三段是「溫柔的身教」,講他陪伴孩子們的過程與教育的反思。

 

第一段羞恥童年

 

我不明白為什麼爸媽不是在家裡,就是在醫院,由於從來沒有人和我聊過父母患病的事,自然也沒有人引導我理解、疏導我的感受,陪我梳理心中的千絲萬縷。」國國長大後明白,其實感受是可以被梳理的,事情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他小時候不知道;等他後來慢慢理解之後,他也發願當老師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但我相信有更多人之所以不談,是因為在『愛』裡,不知如何面對。想訴說的人擔心自己的坦誠招來廉價回應;願意聆聽的人忘了傾聽就是同在,同在就能給出力量。」好細膩的敘述,好清晰的邏輯,好溫暖的回應。

 

第二段愛恨重擊的青春

 

國國討論「我是否愛我的父母?」。其中有一段國國講他跟爺爺的互動,讓我很感動。

 

某一個夜裡,他們爺孫倆人沉默很久之後,爺爺打破沉默說「久病無孝子」,於是國國擋不住眼淚直落,這是他二十多年來,第一次有人跟他這麼說。爺爺繼續說:「沒關係,這一切不是你的錯,你不用勉強自己。你去過你的生活吧,擁抱你自己的人生。」

 

爺爺想讓他知道的是,他可以不用去愛。

 

他說,這句話,讓他在心裡赦免了自己的原罪,有如一雙厚實的大手,接住了裂成碎片四散墜落的他,讓他能安心地傾倒在那片溫暖中,竟帶著自己的復原。

 

以上,很美的文字,好細膩的觀察與感受。國國的爺爺叫文從道,是台灣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人,曾獲得第三屆金鐘獎編導獎與第五屆金鐘獎編輯獎。我想國國在文字上的天份,肯定和爺爺有關。

 

國國引用紀伯倫的一段文字:「對殺害別人的身體,但心靈卻被人殺害的人,該給予什麼樣的刑罰?」

 

後來,他寫下「放下,重拾對生命的掌控。」,「放下,讓受傷的心自由。」,「放下,才有機會讓傷口結痂。」

 

他寫他在唸犯罪學研究所時,讓他學習將關注焦點從原本的殺人犯罪加害者移到了「被害者」,於是,他從原本恨這個世界、恨自己的出身,轉而開始嘗試學習溫柔以對。我很喜歡這段轉折,多麼動人的生命故事。

 

第三段:溫柔的身教

 

我喜歡看國國如何和那些孩子們互動,一如我喜歡看《New Amsterdam 紐約新醫革命》劇中,精神科醫師Iggy如何和案主的對話,想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反應。

 

其中有一段講一個孩子為了母親想要考上好學校,但是後來發現他國三開始認真用功,隨著考試時間靠近,越發現他想送給媽媽的禮物注定要落空了。

 

國國說:「他只想讓失去自信的孩子看見他忽略的自己。」國國抱著他,提醒他:「上國三以來,你為了母親、為了自己所做的每個改變,都是真實存在的。比起結果,過程永遠更重要一些,而很多時候當我們回頭去看,才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走了那麼遠。」他說他要獻上溫柔的提醒,是他在教育工作上的追求。

 

他又引詩人紀伯倫的話:「我們都是行路人,都曾被石頭絆倒;後來者之所以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只因為先行者沒有挪開石頭。」他說,他想成為搬石頭的人,和學生一起移開他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最後,我想紀錄他跟小牛的故事。他說:「越是衝突的時候,小牛越需要溫柔的身教。他需要有人示範給他看,和他一起練習,讓他從相處中感受到溫柔的親吻,而不是喝斥他要好好控制脾氣的大人。我要讓自己成為小牛需要的養分。

 

就這樣,好幾次面對小牛心中噴火龍的挑戰,我都得先費盡心力安撫幼年和年少時的國國,把他們在我心中的角落安置好,才能平靜地給出我想給的溫柔的身教。

 

總之,我看完很感動。倘若你對心理教育、孩童教育、社會學等有興趣,我很建議來翻翻看這本書。(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