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1084708_1166018036932498_2336301697506213888_n.jpg

 

歸零,遇見真實一位行腳僧,1648個「向內朝聖」的日子

 

乍看這本書,以為是關於遊歷中所見所聞的小故事;開始翻閱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很深度地討論佛法,討論「中陰教法」,「空性」,和「死亡」等。

 

這本書是明就仁波切(1976年-)在2011年35歲時祕密出走的雲遊閉關紀錄。明就仁波切從小就想經歷四處行腳的閉關禪修,這本書有三百多頁,前面三分之二都在講這場出行前十天的歷程,每一頁都非常細膩地描述自心的觀察,還有大量地討論內觀、中陰等佛法,是一場「向內朝聖」的旅行。

 

去年在台灣的時候,讀了一半,感覺囫圇吞棗;這三天回到家後從第一頁開始讀起,閱讀關於中陰和內觀等覺知的部份還是覺得很硬。正好今年過年在香港居所從早到晚紮實打了八天的內觀禪修、清明節打了五天的內觀禪修,這半年來重新複習葛印卡的內觀十日課程和四念住課程後,終於有一點資糧,可以慢慢消化這本書的內容。

 

從小就接觸佛法的明就仁波切

 

明就仁波切的父親是祖古烏金仁波切,十年前我在光復南路上的全德佛教文物台北廣場買了兩本祖古烏金仁波切寫的《如是》上下兩集,一直都看不懂,所以都只能擺在書架上放著。

 

明就仁波切從小出生在佛學世家,九歲的時候,就有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教導他禪修;十三歲時在智慧林展開的傳統三年閉關,他三年閉關圓滿時,老師薩傑仁波切圓寂了,十七歲的明就仁波切就接手老師的職位,負責帶領下一次的三年閉關,指導資深僧尼佛教深奧精細的禪修方法,是歷年來最年輕的上師之一。

 

明就仁波切十三歲的時候,就有親教師薩傑仁波切(Saljay Rimpoche, 1910-1991) 教導他去辨認身體上愉悅和不愉悅的感受(p. 47)。

 

我是到快不惑之年的時候,去上內觀中心的十日課程(筆記連結在此),才知道去觀察身體上的感受,慢慢入門學習內觀。在此之前,都是搖擺在佛法門外,尋找調伏心性的法門,卻不得其門而入。

 

#關於解脫(self-liberated)

 

「解脫來自感知的改變(p.134)」。這句話來自明就仁波切在瓦拉那西的小旅店面對自己的恐慌症爆發時,講的一段話。他回憶起在閉關三年期間,與寺院住持大司徒仁波切描述恐慌症和揮之不去的恐懼和焦慮時,大司徒仁波切說:「當煩惱(affliction)的負面情緒如火焰般燃燒時,智慧也如同火焰般明亮。」意思是說,智慧是當煩惱被放大時,彷彿投射在天空中的大螢幕上的時候,我們還是能夠與之連結。

 

他獨自在房裡待了三天,觀看自己的心。「只是看著,不去掌握或造作,只是看著,為的只是要確定『沒有任何事物是持續的,所有的一切都在運轉――感知、感覺、感受。」(p.132)

 

如果我沒有上過葛印卡內觀中心的課程,我就無法真實體會上述這句話的意義。

 

如果我允許恐慌繼續存在,但保持在對覺知的認知中,我會看到恐慌只不過是自心的展現。如此,恐慌將會自解脫,這意味著,恐慌以及我們的念頭、情緒和感知,在其本身之中就已經是解脫的,也已經從它們自身解脫。解脫來自感知的改變

 

我們的問題不需要透過外力解決。我看到的是,專注於恐慌或任何問題,並試圖消滅它,並不能、也不會帶來解脫。我們就隨它在(let it be),然後下一片雲彩將會飄來又飄去,海浪也將時而平靜無波、時而波濤洶湧。

 

我終於發現從痛苦中解脫唯一且可靠的方式,就是不要試圖消除問題。於是,浪浪也不試圖消滅我。他還在那兒,但不具傷害性。這重要的洞見來自對無常的觀修

 

在葛印卡的內觀十日課程中,我重複著被提醒無常的重要性。如果沒有這些課程的基礎,「無常」就只是聽過千萬遍的兩個字,在修習上卻無法著力。(待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