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1084708_1166018036932498_2336301697506213888_n.jpg

 

中陰,還在理解中,閱讀筆記如下。

 

第一次看到「中陰」兩個字,是高中時看《西藏生死書》得知。這本書在當時是金石堂的暢銷書之一,我當時高一,坐我隔壁的天才資優生同學MC Kuo正在翻看這本書,我下課後也跑去書局翻翻看,有看沒有懂。至於我厲害的天才高中同學,後來在加州創業,非常優秀。

 

明就仁波切從小學習「中陰教法」,學習「死亡時身心將出現哪些狀況」,還有「如何為臨終做準備」。除了佛法教本之外,他身旁還有父親、哥哥和師兄們的言教和身教,讓他熟悉死亡的持續過程。

 

這裡講一個故事,正好和我的生活很相應。我回到台灣家裡的房間睡覺時,總有一個困擾:半夜巷弄間呼嘯的摩托車聲非常刺耳,讓我難以入睡。

 

**

 

明就仁波切的哥哥搬到山下的寺廟後,不習慣城裡充滿喇叭和油門引擎的聲音,不習慣整晚吠叫的狗,還有震耳欲聾的印度情歌。有一天,他的哥哥來回去看他的父親烏金仁波切,抱怨山下的生活,說明自己無法禪修,睡眠斷斷續續、感覺壓力很大時,父親烏金仁波切輕柔地問道:「中陰時,你該怎麼辦?(p. 83)

 

明就仁波切的傳承中,會探索生死過渡的六個階段,也就是人們所知的中陰。

 

生有中陰(bardo of this life)包含「睡夢」和「禪定」中陰(bardos of sleep and meditation)

  • 生有、睡夢和禪定頭三個中陰階段,強調的是在晝夜都要更加熟悉的自心。
  • 要善用珍貴的人身,熟悉自心。禪修是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工具。

 

此生之後,進入第四個中陰 -- 「臨終」中陰(bardo of dying),從身體進入不可逆轉的衰亡那一刻開始。

 

第五個中陰稱作「法性」中陰(bardo of darmata),是一個如夢的過程,帶領我們到最後一個中陰 – 「投生」中陰(bardo of becoming)

 

第六個中陰結束時,我們就投生到一個新的形態,再次開始了「生有」中陰。

 

無常是這整個循環建構起來的主軸,尤其在對於從第一口氣到最後一口氣之間的「今生」,這個「自然中陰」至關重要。

 

當他的父親問「中陰時,你該怎麼辦?」,就是指介於死亡和投生之間的「投生中陰」。他兄長的窘況也意謂「過渡中陰(intermediate,藏文bardo的英譯)」,也可用來描述此生受到擾亂的心。

 

他的父親烏金仁波切提出這個問題,是在說:「當你置身於恐怖的聲音裡,你會做什麼?(這句話問我好應景)

 

當你經驗到自己的生活被不想要的意外情況干擾時,你該怎麼辦?你會保持穩定的心來應對自己不想要的情況,並且真的能利於自他嗎?或著你會在恐懼、憤怒或失控中爆發?當我們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或者不想要自己已經擁有的,我們會怎麼做?

 

接著,明就仁波切開始討論中陰。為什麼中陰,能夠回答上面的提問呢?

 

 

對傳統的藏人來說,中陰是指肉體出生和投生之間各個階段分類。但我父親和薩傑仁波切在內的很多上師,都把中陰教法當作心的內在旅程來宣講。(p. 84)

 

傳統版本的投生中陰,是指我們進入肉體死亡和投生為另一新形體之間的一個階段。我們的心失去它此生的停泊處,然後在肉體死亡之後繼續下去。但若運用到更廣的層面,我們其實不必等到肉體死亡之時才來了解投生中陰。

 

大多數人許多時候會有清醒和穩定的感受,然而有時候卻又感到自己支離破碎。我們沒辦法支撐下去,原本拚縫在一起的東西被拆解開,下方的地面也塌陷了,我們發現自己處於兩種心的狀態之間。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完全陌生和可怕的心境之中。

 

這些陷落的經驗通常發生在創傷事件出現時,比方說震驚或劇變。每每心碎和失落感產生時,是那麼令人揪心、意外,因而打斷我們關於自己的熟悉想法。

 

這樣的斷裂讓我們無法站立,感覺自己在下墜或下沉,往下墜落。我們拼命努力地回到堅固的地面,覺得這樣才有安全感、有依靠 – 即使我們所認為的安全,不過是那習慣以錯誤感知來理解事物之熟悉心理範疇中的一座小島。

 

「中陰」可以被理解為「就此一刻(this very moment)。明就仁波切繼續說道:「這一刻的當下,是我們對時空的各個短暫體驗間的間歇性暫停(或停頓),比如在這一次呼吸和下一次呼吸之間的微小停頓,或是在這一個念頭消融、下一個念頭升起前的小小暫停。這樣的間隔也可以從兩個物體之間體驗到,例如兩棵樹或是兩部車之間的空隙 – 提供清晰界定的那個空間。或者,我們也可將此間隔理解成能讓我們見到色相的空性。事實上,『一切』都是處在中間狀態的。無論這個間隔多麼細小,它一直是存在的,也一直包含在這一刻之中。

 

在整個世界體系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是存在於與另一個事物之間的中間狀態裡。

 

從這個角度來看,專指死亡和投生之間的過渡狀態,其呈現便可作為生命循環中發生轉變的原型;也就是說,中陰各階段亦闡明了這些由死到生的標誌性轉變是如何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接下來的講解,非常有助於內觀練習時,觀察身體細微的變化。

 

透過呼吸練習,執取心的速度慢了下來,允許我連結上維繫層面的持續變化。把注意力帶到變化的每一刻,有助於強化我們對於無常乃是生命中不可改變之狀態的理解。

 

接著,我們便能獲得更多的助力以捨離自己無法握持之事物的執取 – 無論那些事物指的是自己的身體,或是我們所愛的人,又或是我們的身份或聲望。

 

上面這些文字,讓我有了新體悟。

 

  • 當我被外面的摩托車聲干擾時,我該怎麼辦?
  • 感到自己支離破碎的時候,其實正是覺醒的機會。
  • 以前內觀練習的時候,專注呼吸時主要著重在一呼和一吸,從來沒有注意呼吸之間的微小停頓;或是在念頭紛起時,去注意一個念頭消融、下一個念頭升起前的小小暫停。原來,從這些小小的暫停,就可以去體會中陰。
  • 不要害怕空白。
  • 上內觀十日課程時,葛印卡老師一直強調無常、無常、無常。很重要,所以常常一次就講三遍。

 

第一次翻完這本書,才發現這本書像是一本很硬又很有用的教科書,要來回看好幾遍才能有點吸收(待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