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1084708_1166018036932498_2336301697506213888_n.jpg

 

打坐的時候,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念頭太多。我目前的狀況,要進入一個比較深入安定的狀態,需要長時間打坐,可能是兩三天從早到晚整天打坐之後,才會進入預期的狀態。

 

明就仁波切在涅槃園打坐時,正好有一名亞裔男子來跟他請教禪修。這名亞裔男子和自己的念頭交戰、對抗,卻一敗塗地,深感挫敗。

 

我讀了明就仁波切對這名亞裔男子的回應,才發現自己的盲點――我打坐是為了追求身心清爽與內在安定,越是這樣想,越是覺得自己「應該」用功打坐;當我沒有做到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很不應該」。於是,我的內在跟這名亞裔男子一樣,因為對抗的狀態而常常感到挫折。

 

明就仁波切如是說,給我很大的提醒:

 

他卡在『禪修是為了要透過不思考而獲得喜悅和清明』的想法裡――這是對禪修的一個普遍錯誤認知。禪修的精隨是覺知,而喜樂、清明和內在的平靜,都是附帶產生的結果,而非禪修本身的精隨;我們越是努力想要得到這些覺受,心就越是被『應該』發生什麼的想法所限制。關於『應該』發生什麼的想法,削弱了我們認識自己覺知的能力。(p. 218)

 

把心安住在呼吸上,也可以讓心安住在念頭上。呼吸可以成為禪修的助緣,念頭也是。只是對你的念頭保持覺知,而不去追逐它們。(p. 219)

 

明就仁波切在抵達佛陀涅槃園之前,在瓦拉那西附近的河堤上行走時,就討論過念頭。這本書被我貼滿標籤,在我做閱讀筆記時,方便反覆翻看自己需要再三消化的重點,慢慢發現,很多概念在不同情境下被反覆解說,且很扎實地解說,很硬的一本教科書。

 

念頭不一定是禪修的障礙;帶著覺知,念頭可以禪為禪修的助緣――就如同呼吸一樣,可以成為禪修的助緣。我打開自己的心,讓所有的經驗流過,就如同天空中有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緣朵飄過。(p. 140)」

 

把這段話整理到這篇閱讀筆記之後,這一頁上面的標籤貼就可以撕掉了。(待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