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2.jpg

 

上次介紹這本王浩一的歷史筆記《英雄的頓挫學》講了于謙,記錄了《噬磕卦》很辛苦地轉危為安的歷程,這一篇記錄的是唐伯虎的故事,相應的卦象是《離卦》。對於易經的卦象和六爻變化,我實在是才疏學淺,反覆翻閱仍不解深義,倒是唐伯虎的生涯轉折和書畫作品,讓我忍不住想紀錄。仔細閱讀一個創作者的生涯轉折後,再去欣賞書畫的構圖和筆觸,作品都有了溫度,感受也更加豐富。

 

這篇閱讀我最深刻的四個字是「山靜日長」,主要紀錄唐伯虎晚年和王守仁璀璨的書畫創作《山靜日長冊十二幅》。作者王浩一對歷史藝術家的紀錄,還編整了書畫作品,介紹一二,頗令我驚喜,讓我對這本書更加愛不釋手。

 

《離卦》,作者王浩一開頭如下:

 

o0s00028qs3104nsq81.jpg

 

〈離〉掛的本象為火,這裡代表太陽。上掛離日,下掛離日,卦象就是兩名相重,有繼明的意思,象徵日落日出,一日又繼之而起。麗火映天,輝煌燦爛,這就是離火熊熊,光照萬物的景象。離之美又附麗於火,麗正是火的特性。太陽的光明連續照耀,必須高懸依附在天空才行,所以象徵「附著」,我們以才氣十足的唐伯虎,他的一生榮辱與起落,也解釋「附著」的終極哲學,也試圖解釋人生沒有附著,孤立無援怎麼辦

 

小時候只知道明代有個才子叫唐寅,就是風流倜儻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主角,後來才知道這是後人杜撰的情節。過去幾年有機會認真閱讀了明史才知道,這才華洋溢的唐伯虎經歷跌宕的榮辱起落,十六歲就考上秀才第一,入府為生員,成了蘇州的青年才俊,聲名遠播,卻開始混青樓,貪杯縱酒,生活荒唐。接著父母親相繼過世,兒子早夭,愛妻病逝,三十歲以前家人都離他而去。

 

此時有兩名貴人看到唐伯虎自暴自棄,十分惋惜。一是文徵明的父親文林,二是好友祝允明。作者王浩一在書中編寫唐伯虎的故事時,也有編排介紹這些出場人物(詳閱此書)。兩名貴人提點唐伯虎之後,他開始奮發唸書,三十歲參加會試前的提學考試,卻被主考官監察御史方志逕自取消了唐伯虎的考試資格。

 

後來又是一堆貴人幫忙,才取得鄉試資格。

 

隔年,唐伯虎取得鄉試第一名,接著取北京考試,大家以為「狀元」非他莫屬,沒想到前往北京的路上結識朋友徐經,被誤會「鬻題」,就是賄賂主考官買試題被打入大牢。儘管後來查無鬻題,卻被消除仕籍,廢功名。唐伯虎出獄後離開京城,回蘇州老家。

 

三十二歲的唐伯虎開始一場為期一年的「千里壯遊」。我上網查了史料,得知唐伯虎從蘇州出發,先是乘船到達鎮江,再從鎮江到揚州,遊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後沿長江走過蕪湖、九江,到達廬山,泛舟彭蠡。接著又乘船溯江而上至黃州,觀看赤壁古戰場遺址。之後沿長江南行入湖南,游洞庭湖,登岳陽樓。又順著湘江南行至衡陽,登上南嶽衡山。然後東行轉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和仙遊縣九鯉湖。緊接著由閩入浙,登游雁盪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然後來到杭州,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登上黃山與九華山。後來因為盤纏不足,體力不濟,一年後返回蘇州。

 

三十三歲的唐伯虎開始以賣畫為生,娶了青樓名妓為妻,日子還過得去。

 

四十九歲的唐伯虎經歷江南洪澇災害,百姓不得溫飽,也少有人願意買字畫娛樂。半百的唐伯虎過得艱辛。

 

五十歲的唐伯虎受友人邀請,前往無錫人華雲的劍光閣,看到書案上有〈鶴林玉露.山靜日長〉字墨一則。「山靜日長」是一篇文章,原為宋代羅大經所作,「山靜日長」原指

山中寂靜,時間過得很慢,這裡指的是在山中閒居。華雲便邀請唐伯虎將山靜日長的文詞意境化為十二圖畫。

 

同年王守仁來訪,喜遇唐伯虎,把酒言歡。主人華雲便慫恿王守仁為每幅畫配詩題款。唐伯虎跟王守仁一起創作的作品,就是後世有名的《山靜日長冊十二幅》書畫。

 

唐伯虎三年後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作者王浩一在撰寫唐伯虎一生的同時,也介紹當時明朝的歷史背景以及各出場人物的故事。前幾天剛寫完電視劇大明風華的幾篇心得和于謙的故事,對明朝歷史正好印象還深刻,在閱讀唐伯虎的故事時,也特別有感覺。

 

唐伯虎晚年和王守仁一同創作的山靜日長冊十二幅,紀錄如下。

 

關於山靜日長,歷史上曾有熱烈的討論,這四個字始於宋代唐庚(字子西)的一首《醉眠》詩。詩這樣寫道: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唐子西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這首詩卻非常著名,描繪的是中國藝術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後來宋代的羅大經寫道:

 

唐子西雲:『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鮮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

 

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餉。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人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

 

然此句妙矣,識其妙者蓋少。

 

彼牽黃臂蒼,馳獵於聲利之場者,但見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耳,烏知此句之妙哉!

 

 

王守仁以羅大經的〈山靜日長〉文章略作增修,拆成十二篇行書詩文。

 

  • 唐子西詩云:「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

 

  • 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 隨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篇。

 

  • 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麛犢共偃息於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

 

  • 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

 

  • 弄筆窗前,隨大小作數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畫卷縱觀之。

 

  • 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烹苦茗一杯。

 

  • 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叟,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晌。

 

  • 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入目。

 

  • 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

 

  • 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人能真知此妙。

 

  • 則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白話文翻譯取自網路文章,我稍微編整換字如下:

 

我住在深山裏,每逢春末夏初,蒼翠的苔蘚生滿台階,落下的花瓣鋪滿小路,沒有人來我家敲門打擾,松影晃動,鳥兒的啼鳴此起彼落。

 

下午午睡醒後,就取些山泉水,撿幾根松樹枝,煮苦茶喝。隨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以及陶淵明、杜甫的詩、韓愈、蘇軾的文章。從容在山間小路散步,摸摸松樹竹子,跟小麝犢一起在山林裏、草地上休息,坐著玩淙流泉水,漱口洗腳。

 

回家的話,就在竹窗下,讓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竹筍和蕨菜,端上麥子煮的飯,高興吃一頓。

 

在窗邊提筆,隨意寫幾個字,或展開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跡、畫捲來欣賞。

 

興致來了就吟誦小詩,有時草書一兩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喝。

出門到溪邊散步,偶然遇到種田的老翁或垂釣的朋友,問問桑葉麻虅,談談梗米稻穀,猜猜天氣,比比誰釣的魚多,遇到節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約好一起吃飯暢談。

 

回家後靠在柴門旁邊,看夕陽在山,天邊紫色綠色,迅速變幻,美麗得讓人目眩。牧童騎在牛背上和笛聲一起歸來,月亮已悄悄映在溪水上。

 

品味子西的這句詩(指前文「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句),說得真好,人要是能真的理解這樣的妙,就像東坡說的,沒事靜靜坐在這,一天就像兩天過。如果活了七十年,就是過了一百四十歲,這樣得到的不是很多嗎。

 

查閱網路資料,少了一段,應該是王守仁把這段略過,怕是寫了會得罪人吧。我紀錄如下:

 

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然此句妙矣,識其妙者蓋少。彼牽黃臂蒼,馳獵於聲利之場者,但見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耳,烏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如此妙,則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你們牽著獵狗、手臂架著蒼鷹,在聲色名利場中奔馳獵捕的人,只看見滾滾的馬頭塵土,匆匆的過隙馬影,哪知道這句話的妙處呢?

 

**

 

劍光閣古人翁華雲,邀請兩位客人王守仁和唐寅一同喝茶賞書畫,一位四十八歲,一位五十歲,都是歷經大小事的半百翁,在此相談甚歡。

 

下面的整理就是針對十二篇行書詩文和相對應的詞句,整理賞析。根據羅大經的文章,我把唐寅的畫作根據文章內容相對應如下。我看網路上都是兩篇唐寅畫作搭配一篇王守仁的書文,再搭上羅大經的文章整理。一一觀賞這十二幅作品的內容,我重新對照圖文如下,很多線索明顯,僅有兩篇畫作,我不確定相對應的文字。

 

第一: 唐子西詩云:「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

 

山靜如太古,肯定要有山。說到自己的家,肯定要有屋子。說到落花滿徑,唐寅用一個掃落花落葉的人來代表,挺有趣的。整體構圖,可以說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但是這個家藏在茂密的樹林裏,取其幽靜。

 

11.jpg

 

13.jpg

 

第二: 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

 

說道松影參差,肯定要有松樹。十二幅畫作中,畫松樹不多,加上午睡初足,這裡剛好有個人很明顯在睡覺。旋汲山泉,很明顯左下角有個人拿竹筒在取泉水。

 

21.jpg

 

23.jpg

 

第三: 隨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篇。

 

這只講讀書,沒講寫字,加上提到的書本很多,正好這幅畫有一人在讀書,案旁沒有毛筆,所以沒在寫字,僅是讀書,一旁還有一個榻。隔房正好有一個書架,應該是表示藏書頗多,正在取書。細節處,可以看到茅草屋上方是竹子,旁邊種了芭蕉。茅草屋或許地處濕熱之地,蟲蛇多,所以這茅草屋還被架高。

 

31.jpg

 

33.jpg

 

第四: 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麛犢共偃息於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

 

這很明顯,中間一人坐在泉水旁洗腳,身旁就是松林,很好奇這幅畫沒有竹子。說和麛犢共偃息,右上角找到一隻很瘦的小鹿,感覺營養好像不太好。話說這裡講山徑,沒看到明顯的小路,左下角有一座小橋,想必就是山徑中的一小段。

 

41.jpg

 

43.jpg

 

第五: 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

 

這也很明顯囉,畫中有一婦人和一小孩相對望,婦人所在之處還有兩個大甕。中間是主人翁在吃飯,一手捧碗、一手持筷,感覺邊吃飯邊講話,很開心的樣子。另外可以看到這間房外側有屏風,門旁掛著斗笠和蓑衣,一旁還有個置物小架子。

 

戶外還有一個大石桌,樹下還有兩個圓凳。

 

我發現這些屋子都是大開窗,連婦人和小孩所在處都一樣,可能是為了採光而如此設計。當時的人沒有電燈,日出而作。倘若在山中,一切都很安靜,又沒有事情需要趕著完成的話,那麼這樣安靜的日子,覺知感受被放大,感覺時間就變長了。

 

61.jpg

 

 

第六: 弄筆窗前,隨大小作數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畫卷縱觀之。

 

第六跟第七,我不太確定相對應的畫作。弄筆,當然要有筆。這弄筆在窗前,想必是在室內。相較於第七的室外圖,我覺得這第六段相對應的是這幅圖。

 

這幅圖右手邊還有一人拿著筷子不知道在夾什麼,沒有概念。倒是左手邊的西湖石,其後的芭蕉和屋後的柳樹,感覺是文人配備的裝潢。

 

52.jpg

 

第七: 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烹苦茗一杯。

 

吟,動詞;草,動詞;烹,動詞。

 

茅草涼亭下,一人坐在地上,頭向上抬,比較像有吟唱的姿態。地上放有筆墨紙,而不是放在案頭,更感覺是興致來才寫字。一旁有人很明顯在煮東西,火爐上方有壺子,想必是煮水或煮茶,下方有個放木材的洞,此人正在煽火。這些動作發生在竹林下,顯得悠然自得,每個動作皆自在。

 

12.jpg

 

 

第八: 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叟,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晌。

 

走到溪邊,想必要有條溪。邂逅園翁溪叟,感覺是一個人遇到兩個人,三個人一起聊天,所以相與劇談一晌。如此悠閒,畫作左後方有一人獨坐在茅亭裏對著遠山發呆,襯托一個閒字。

 

22.jpg

 

第九: 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入目。

 

這很明顯,一翁拿一長仗靠在木柴做的門上,眺望的方向是左上角夕陽下山的方向。可能當時暈染的夕陽西下色已逐漸退去,但可以看到褪色的畫紙上有淺淺紫紅色暈染的痕跡。同時可以看到最遠的一層山脈輪廓清楚,當時應該有染綠色。

 

一般中國山水畫中,越遠的山,墨色越淡,輪廓越模糊。但這幅畫可能要強調「夕陽在山,紫綠萬狀」,所以如此描繪。

 

51.jpg

 

53.jpg

 

第十: 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

 

右邊一隻牛,牛背上一牧童,牧童手上一支笛。從牛的移動,可以看到緩慢;從笛聲的起揚,可以聽到悠然。很妙的是,大牛後面還跟著一頭小牛唷。

 

畫作上方兩山中間看到圓圓的月亮,畫作下方看到溪水,卻沒看到月亮倒印的影子。我猜當年應該是用淺淺的墨染,暈出稀疏的月影。因為稀疏,所以百年退色後就看不明顯,只看到溪水淺淺流動的波紋。

 

話中有個人提的正是燈籠,襯托天色已暗。一旁有艘船停泊在茅頂下,表示划船的老翁入夜後就下班了。因為夜色漸深,山腳下的屋舍也看不太清楚了。

 

42.jpg

 

第十一: 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人能真知此妙。

 

對比這十二圖的內容後,我真心覺得這幅圖就是講這句話。味,動詞,咀嚼體會;味西子此句,就是體會「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這兩句話,畫面肯定是要一種悠遠的意境,所以畫中小小一人在大大天地中發呆,揚頭揣想此境。案前有書,但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地之間的境界。

 

在中國山水畫中,留白是很重要的動作。留白拉出了意境,拉出了更多的想像。這幅畫的留白特別多,從畫作上方的天空到下方的流水,把視線集中在畫作中間揚頭揣想的主人,表達一種妙境。

 

32.jpg

 

第十二: 則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這坐禪圖非蘇東坡這句莫屬。禪坐處一旁還供有觀音像,觀音像前方有一香壇,香煙渺渺。這幅像相當精緻,這屋子雖然沒有門,卻可以看到屋簷下方有草蓆收著,想必是白天把草蓆往上捲,取日光,入夜後再把草蓆往下放。

 

 一旁還有草編的隔門,筆觸清楚細緻又淡雅。每一筆畫都是五十歲的唐伯虎淬鍊的痕跡。這篇文章用蘇東坡收尾,畫作也到這裡留下餘韻。

 

這裡所得,不在聲利之場,不見滾滾馬頭塵,沒有駒隙影耳,只有安靜的山和淙淙流水,還有一縷淡煙,回到無事靜坐中,所得不已多乎。

 

62.jpg

 

63.jpg

 

從王浩一先生的歷史筆記,寫了我的中國山水畫書畫筆記。真有趣。從離卦看唐寅的一生,到璀璨的結束,竟有一種為他微笑的感覺。

 

以上作品圖片,來自網路摘取。此畫作應該是私人所收藏,所有版權不妥處,歡迎來信告知。這篇文章純粹是自己的賞析筆記,沒有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 《山靜日長冊十二幅》圖片來源

http://m.yac8.com/news/15163.html

 

  1. 今日頭條:山靜日長之意,國畫里的經典美學

https://twgreatdaily.com/QuXBC2wBmyVoG_1ZVy5B.html

 

  1. 〈山靜日長〉十二篇行書詩文翻譯來源處

https://www.itsfun.com.tw/%E5%B1%B1%E9%9D%9C%E6%97%A5%E9%95%B7/wiki-586691-032681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