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當我們處在『還不完美』的狀態,我們的生命能量就處在『還不好、還不夠、還要在做什麼的』狀態。
所以,到底要怎樣?
現在,我們來做『內觀』的練習。」
以下簡老師帶領大家進入「內觀」的練習。
「現在往內感覺你自己,你現在在做的事情,都是一些你覺得還沒做到、還不夠的事情。關照一下你最近在做的事情,有沒有因為一些還不夠、還沒有、還不夠好,所以你現在正在做某些事情?
這個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到,你意識到自己不夠完美的狀態?你有沒有期盼,你想要完美的狀態?比較好,比較有,比較完美的狀態?
你希望自己可以怎麼樣?
希望自己可以做怎樣的生活?
希望自己有什麼樣的能力?
希望自己可以擁有什麼?
希望自己可以做好什麼?
但平常,我們常處在不完美、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狀態。大家是否能觀照到這種狀態?」
老師:「你知道問題出在哪嗎?」現場一片沉默。
「我再帶你們做更深的內觀。」接著老師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
以下是更深入的內觀練習。
「你最近在做那些事?感覺一下。
你對於你最近做的事情,裡面有什麼樣的情緒?有什麼樣的感覺?什麼樣的強度?
你可能感覺到,希望自己更好、希望自己更擁有。你有這些感覺嗎?
你內在的情緒/感覺/感覺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生命能量的狀態?有感覺嗎?」
現場再度一片安靜。接著開始有學生回答:「不被連結」,「無法感覺到接受」,「不會有成果」,「空白」,「不知所措」,「相信生命」。
下一段進入書本《個人實相的本質》,第211頁,第二段:
“你的意識心就是要去區分那些思想,決定要把哪個形成為你的信念系統(專注地),但在如此做的時候,你並不應該假裝盲目;你也許有時候希望一個雨天是晴天,但你不會站在窗邊否認雨正在下著, 或空氣是冷的、天空是陰暗的。
就因為你接受下雨是一個當下的實相,也並不代表你必須相信天天都有暴風雨,而讓那明顯的誤解變成實相信念的一部分。因此你不必假裝一個「黑暗的」思想不存在。你不必把「不去管它們,你所有的思想就會陰暗汙穢」當成事實看待,而想辦法要把它們藏起來。
有些人怕蛇,就算是最無害的一類也怕,而看不見牠們的美麗和在宇宙裡的地位。有些人害怕有些思想,因而也忘了它們的美和它們在精神生活裡的地位。
既然你有各式各樣的念頭,它們都是有其道理的,就如你們有各種的地形一樣。在你們的世界裡,去否認某些思想的存在是很愚蠢的,就好比假裝沙漠不存在一樣。在跟著這樣一條路走時,你便否認了經驗的次元而削減了你的實相。這不指你必須收集你認為的負面思想,就像如果你不喜歡沙漠的話,不必一定要待在沙漠一個月。事實就是如此。它的確是指,在你們了解的大自然之內,沒有一樣東西是無意義的或要被假裝它不存在似的。”
老師問:「你們能了解,這一段講什麼嗎?」
接下來,老師開始接下一段資料。
「通常我們有一些糾葛,有一些想做的事情但做不了。通常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都認知,而且感知,而且認可這確實存在,是一個問題,是一個狀態。
接下來,我們就會對它「做甚麼」,或著不要對它做什麼,來去對應它。
原先,自己之前想做的事情出不來,已經是一個振動。
當我們『認知』是一個狀態的時候,認知裡面是什麼振動?真的出不來,真的有問題。
接下來,你想要對它做一件事情。例如說,你想好好去做,但你開始感覺到恐懼、煩躁、猶豫不決、很難行動。那麼這個裡面又是一個振動。
在這個振動裡面,你又會覺得不好、不夠、不行、你不能再這樣下去,好歹要做一點。裡面的振動是不好、不行。」
老師停頓了一下,加強了語氣繼續說:
「一般人在面對問題/狀態時,是用『認知』是一個狀態。
再來會用對應/排斥/否定/渴求的方式,來做些什麼。
但是,你真正要做的是『流動』。」
老師說:「我把一段話再念一次給你聽,你就知道我要說什麼。」
以下進入書本《個人實相的本質》,第211頁,第一段:
“你的思想就是這個樣,你可能贊同也可能不贊同他們。例如,像你對一場暴風雨的想法那樣,你不去管他們,你的思想就會像一陣颱風、一朵花、一場洪水、一隻蟾蜍、一顆雨滴、或者一陣霧,那樣形形色色,雄偉、可怖、瑣碎、壯麗或輝煌。
你的思想完美的做他自己,不去管它們,他們就會自來自去。”
老師放下書本,抬起頭問大家:「如何『自來自去』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