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png

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videos/812624042557245

 

一個孩子問達賴喇嘛,要如何開悟。旁邊的大人們哄堂大笑,但達賴喇嘛很正經地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

 

達賴喇嘛說,要全面覺悟,要先去除負面的障礙,然後講到量子力學,讓我印象深刻。這幾年讀到量子力學跟修行的關係,聽聞「薛定谔猫」,但還是沒有很了解。正好達賴喇嘛講到量子力學,就要筆記下來。

 

達賴喇嘛講到「憤怒、慾望、破壞性情緒等的基礎就是獨立存在的表象」這部份,我反覆聽了好幾遍,也聽了他講英文的原字句,上下文重複聽,還是沒有很理解。總之,先記下來,感覺我要破關了。

 

 

  • 永遠要區別表象和真相,真相與事物呈現的表象無關。

 

  • 排除表象、深入真相的話,沒有任何事物(有其絕對性);事物(於量子狀態中)並無絕對性,但有觀察者後,(可被衡量的)事物就存在了。如果沒有觀察者,很難判斷(可被衡量的)事物是否存在。

 

**

 

最終的佛性是覺悟,為了能夠全面的覺悟,先要去除負面的障礙,不是透過念經,而是透過觀修(meditation)。

 

修行有兩種,第一種叫奢摩他。奢摩他會加強心識(mind)的能力,進入深層的思考。通常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內心主要被感官覺受給控制了,奢摩他會減少感官覺受的依賴。我們所謂的第六意識(6th mind),增強其能力,進而使感官覺受失去效應,讓第六意識更為敏捷。我們稱其為專注(concentration),增加內心的集中能力,思考內心本身的真實現象。

 

我們通常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心,那是我。如果你觀察,心在哪?什麼是心?我們是找不到的。的確,我也是如此。我們都有「我」的感受——人的我。可是當你調查,什麼是人,什麼是我?我們卻找不到。

 

當你看這裡,你看到的是一位比丘。但如果你分析,我看到的是比丘的身體,聽到他的聲音,透過聽到講法,知道比丘在想什麼。但是比丘在哪?哪裡是我?自我?什麼都沒有。

 

龍樹菩薩是位偉大的佛學家。他說,如果你分析什麼是佛,他的身體是佛的身,不是佛;佛陀本的想法是想法,不是佛。除了他的心與身,沒有佛。所以最終你找不到佛。「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你看這就是真相(reality)。以表象(appearance)而言,是的,這就是達賴喇嘛,還有這些個人。在表象上,是的,他們都是人,主要是西方人。但如果你追究,什麼是我、自我,你卻找不到。量子物理也是這麼說的:排除表象、深入真相的話,沒有任何事物(有其絕對性);事物(於量子狀態中)並無絕對性,但有觀察者後,(可被衡量的)事物就存在了。如果沒有觀察者,很難判斷(可被衡量的)事物是否存在。這就是量子物理論。這個概念,早存在於上千年歷史的那爛陀寺的傳統——唯識中觀的哲學思想。

 

永遠要區別表象和真相,真相與事物呈現的表象無關。因此,如果我們調查「我」在哪裡,我們找不到。

 

現在學習量子物理的一些學生,開始發覺事物無法獨立存在,一旦知道後,就能減少獨立存在的執著。憤怒、慾望、破壞性情緒等的基礎就是獨立存在的表象——無論好或壞,事物總是實體地在那裡,這造成了貪婪或憤怒,一些量子物理的學生提起以此減緩執著的理念。

 

中觀的心理學也說到一樣的內容。為了能夠減少負面情緒的力量,你應該了解,最終事物不會以自己的力量獨立形成,這對減少負面情緒是有幫助的,正面情緒不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這也讓我們帶來希望,所有負面情緒的基礎是源於無知,所有正面情緒的基礎是源於理由(reason)。至今我們的才智還未被全面的運用,一旦我們的才智被全面運用,我們承襲著中觀的這套心理學的教材,那麼就會產生「我能夠減少負面情緒」的信念。因為這個負面情緒是來自無知,無知是可以被拔除的,正面情緒是建立在理由(reason)的基礎上,因此透過年復一年的訓練我們是會進步的,Ok,謝謝。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