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基寺,拜財神的地方。屬於當地藏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台北人的行天宮一樣,會定期拜訪求財求平安、也會看到觀光客的一間寺。
札基寺的財神爺喜歡喝酒,所以去拜拜的信徒除了買哈達之外,會買青稞酒一瓶。青稞酒有人民幣三塊、五塊和十塊的,白色哈達3塊,黃色哈達5塊。這裡的哈達比較好,所以白色的哈達要3塊人民幣。一般旅行社當地導遊獻給乍到拉薩旅客的哈達約1-2塊,品質略差一級。
同樣是順時鐘轉一個廟。
貝瑪從左邊的門進去,然後把青稞酒的瓶蓋打開,隨其他信徒奉的青稞酒一同放在一個平台上,讓古修拉可以方便幫每個信徒向財神爺奉酒。接著排隊走進一個小房間,裡面就是財神爺,然後獻上黃色的哈達,讓古修拉持咒祝福。財神爺前面及腰處,有一個網狀的方塊區,是專門讓信徒彎腰磕頭用的。貝瑪用額頭輕輕靠這個黑網狀的地方,點了一下,代表完成拜財神的儀式。
札基寺香火鼎盛,普遍是當地的藏民去祈福,因此可以近距離觀察藏民的傳統服飾和他們虔誠朝拜的神情。寺的大廳上,剛好看到古修拉用糌粑捏成供品,並用顏料上色。這些供品只是供品,拜完之後是不能吃的!
主廟外有信徒在煨桑,就是焚香祭祀,讓裊裊上飄的香火把信徒的祈求帶到天上。
桑,藏語就是「煙」的意思。藏民習慣在山頭或是河岸上,煨桑時把扁柏、艾蒿、小葉杜鵑的枝葉堆起來,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然後由儀式主持者灑上一點水,點燃後祀神。早期藏族將煨喪事為部落的頭等大事,借用煨桑來結集群眾,加強部落聯盟;出戰或行軍也經常煨桑,祈求神靈保護以獲得勝利。
這裡的氣氛和專做觀光用的布達拉宮是完全不一樣的。
貝瑪在煙霧中瞇著眼睛看這些藏民和自己。無論歷史怎麼發展、社會如何進步,人類祈求溫飽、求平安喜樂、求官求財的心卻都沒有改變。
曾經有一句諺語: “History repeats itself.” 貝瑪在學生時代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百思不解。歷史不是一直在演進、人類不是一直在進步嗎?! 現代人不是一直吸取古代的教訓而不斷前進嗎?為什麼歷史還會重複上演呢?
套一個佛家說法: 每個靈魂離開肉身後,喝了孟婆湯而洗去記憶。每個靈魂投胎肉身,沒有背負過去記憶而輕盈重生。上一世的功課沒有做好,所以下一世再來;上一世的緣分濃厚,所以下一世再聚。這就是佛家說的「業力」,一個中性的名詞,代表一種力量彼此牽引著;可惜被現代許多人負面引用。
記憶不在了,但是人心所求卻亙久不變。倘若沒有跳脫原本的習氣,遇到同樣的事情有同樣的習性反應,導致同樣的結果,這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業力影響」。
佛學,其實很哲學、很有邏輯性的;並非只是迷信或教條崇信。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