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1084708_1166018036932498_2336301697506213888_n.jpg

 

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在家閉關打禪,全程禁語,不跟任何人接觸。執行上,唯一困擾我的是新鮮蔬菜的添購。打禪第五天,我新鮮的蔬果都已經吃完了,整鍋滷味也都吃完了,我打算早上六點半就出門買菜,這時候的人很少,可以減少外界的接觸。

 

一早,我買完青菜之後,「趕著」跨過一條街去買新鮮現做的豆腐,心裡想著要「速速」回家。當我拎著青菜,在幾乎沒有車的半山腰上匆匆行走時,看到遠方的維多利亞海,海面映著太陽剛升起的柔和金光,突然覺得自己很可笑。

 

「阿妳是要趕著去哪裡?」我滿身大汗笑著問我自己。對啊,我這麼趕,是要去哪裡?

 

每次當我匆匆忙忙行動時,我就會盡量提醒自己:「妳是要去哪裡?」

 

**

 

明就仁波切在瓦拉那西火車站附近看到一本印度旅遊指南介紹佛陀在菩提樹下「獲得」證悟的故事,讓他開始想要糾正書中的內容。

 

證悟經常被誤解為達成一種新的意識狀態,好像是某種在我們自己之外可以獲取而得的客體,或一種經由努力爭取而來的東西。然而,佛陀看到問題是出在他的執取心。他曾經對實相有顛倒的理解。在試圖控制自己的心且否定身體基本需求多年之後,他決定不在試圖『得到』證悟;而只是坐下來,往內觀看自己的心,看看若是直接觀察自己當下的經驗,能從中學到什麼――這就是他在菩提樹下所做的事。

 

他發現,我們的真實自性已經是覺醒的,已經圓滿如是,他原本試圖要獲得的東西,其實已經在他的內在了。(p. 172)

 

內觀。

 

我們修持,是為了要了解我們本來是誰。」這讓我想到法鼓山聖嚴法師在大殿正門上方掛的「本來面目」匾。

 

20190916_RIMG1920.jpg

 

因此,沒有什麼東西是要去獲得的,沒有什麼事情是要去達到的,也沒有什麼地方是要前往的。我們所要探尋的,是去開顯一直以來都在那裡的東西。

 

這本書讀到現在,每一章節都可以呼應到我生活中的狀況,真是一本寶書。這是我做閱讀筆記之前,沒有預料的發現(待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