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1084708_1166018036932498_2336301697506213888_n.jpg

 

 

我在搬家或定期整理生活物品的時候,總是經歷痛苦的斷捨離。在遷徙的過程中,很多物品是帶不走的,或是沒有達到我預期的「妥善(環保)處理」,最後只能丟棄。

 

在隔離的兩個禮拜中,我常常反省,我連搬家時對物品的斷捨離都如此拖泥帶水,如何面對死亡?這是否意味著我平日生活的物品太多了,人要死的時候很多都帶不走,我是否平日生活就該盡量簡化?

 

隔離兩周後回到家,正好開始閱讀《歸零,遇見真實》這本書。其中,明就仁波切的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講「放下(letting go)」的故事(p. 146)。

 

#放下(letting go)

 

祖古烏金仁波切有一個德國學生擁有一台全世界最貴的越野自行車。有一天他問祖古烏金仁波切:「我聽你教導過放下(letting go)的重要性,但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我的越野自行車。」

 

祖古烏金仁波切答道:「我知道你很愛你的越野自行車。但把它丟掉並不能幫助你打破執著。相反地,這麼做還有可能會加強你對它的執著。

 

學生聽了之後,既鬆了一口氣,又覺得很困惑。祖古烏金仁波切繼續解釋說:「想要『除去什麼』的期望也是從故著心生起的。如果你執著於越野自行車,而把它送人,那麼無論你是否擁有它,你的心還是會牽掛著那台車,而且你還會把車送人的行為感到驕傲。如果你不針對執著心做修持,心仍舊會執著於某個事物。你必須讓執著解脫,再決定你是不是要保留自行車。不推開,也不邀請。取中道做修持,漸漸就能把執著轉化為開放的心,而它能幫助你做出適當的選擇。

 

**

 

原來我一直「想要除去什麼」的期望,產生執著,即便物品已經離開我,我卻沒有覺得清爽。重點不是物品離開我的實相,而是我的期望帶來執著,所以沒有自在。

 

回想過去千百年來很多人想要求「法」,我曾經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人想要求法,難到千百年來的(國家/家庭)教育無法解答這些人對生命的困惑嗎?(看來是這樣的,即便是現代。)

 

我們有健康教育教導我們生活的衛生好習慣等等(在現在的疫情來說特別重要),但是我們的教育很少教導我們去檢視我們的習氣。但習氣這件事,是從小(或累劫累世)累積的,等我們長大後,沒有特別接觸類似的「法」去檢視自己,就看不到自己的盲點。

 

佛法真的好。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從葛印卡的內觀十日課程開始認識「法」,宇宙運行的道理。這法,很多人稱為佛法,但其實無關乎宗教,只是剛好在兩千五百年前,有一個人叫悉達多,他發現之後廣為宣傳,他被稱為「佛」,所以他宣傳的「法」,被稱為「佛法」罷了。(待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