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F1967.JPG

 

早上看了雁門關,下午就出關北上前往大同附近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餘三者是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遊記見此)和甘肅的麥積山石窟。

 

雲岡石窟的開鑿,始於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年-465年)。拓跋濬才12歲就登基,在位13年,可惜25歲就去世了。雲岡石窟最重要的五窟是在460年開鑿,史稱曇曜五窟(洞窟編號16-20),當時拓跋濬才20歲。當時有一名高僧叫曇曜,有一天拓跋濬出巡時,拓跋濬的馬咬住曇曜的衣袖不放,甚是奇異,於是拓跋濬把曇曜請到宮中,促膝長談。

 

拓跋濬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四代皇帝,第三代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曾經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下令廢除全國佛教,後來下令廢除全國佛教。拓跋濬繼位後,有感於自己的祖先為了政權相互殺害,多年宮廷鬥爭和戰爭殺戮,讓拓跋濬渴望在佛教中得到救贖,和曇曜深談之後,曇曜便上書建議開鑿佛像,詔複佛法。當時的拓跋濬才20歲,想想現在20歲的孩子們都在做什麼,那時候拓跋濬才20歲,就有感悟且有決斷去詔複佛法,下令徵用皇家資源去開鑿佛像。

 

在認識雲岡石窟的佛像之前,要先了解一下北魏這個朝代。北魏是鮮卑人所創立。鮮卑人在東漢初年原本附屬於匈奴國,匈奴被竇憲打跑之後,鮮卑部落就入主蒙古高原,剩餘的匈奴餘部則加入鮮卑,自此鮮卑開始興起。維基百科有一個蒙古歷史圖表,非常有趣,紀錄如下。

 

鮮卑.png

 

相傳鮮卑族是來自大興安嶺的嘎仙洞,居住在洞穴,以狩獵維生。後來人口越來越多,食物不足,於是搬出山洞,開始遷移。現在嘎仙洞變成黑龍江旅遊的景點之一。鮮卑族一路南遷,簽到蒙古高原變成遊牧民族,北魏定居平城,現在的大同,後來北魏孝文帝將首都再度南遷到洛陽,一步步從洞穴到草原、從草原到平原,步步漢化,融入中原百姓。下圖遷徙圖,摘自網路照片。

 

鮮卑遷徙圖.png

 

鮮卑族是一個游牧民族,建立北魏。開國君主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看網路上寫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才15歲耶!15歲的拓跋珪已經征戰沙場,打來打去了,可能嗎?我實在很懷疑。維基百科:「拓跋珪任用賢能,勵精圖治,重興代國。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國原都盛樂,並推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同年四月,改稱魏王,稱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才15歲的人,可以做到任用賢能、勵精圖治,推動農業、讓人民養生休息。這後面沒有高人指點,或是能人相助,我一點都不相信。拓跋珪39就死了,被他兒子殺死。接著就是皇族們殺來殺去的故事,到第四個皇帝拓跋濬有感於家族互相殘殺,路上出巡遇到曇曜,曇曜上書建議開鑿石窟建佛像,一來彰顯皇權,二來透過佛教安定人心,於是雲岡石窟在曇曜的主持下,把北魏的輝煌刻在石頭上,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我們得以透過這些石刻懷想當年。

 

DSCF1968.JPG

 

從雁門關往北到大同,要兩個小時多的車程。從遊客中心到達石窟有一段路。下圖是遊客中心的大門,此時已近穀雨時節,但北方的春天還挺冷的,一旁白梅盛開,北方人一定很耐寒,像梅花一樣。更北方的遊牧民族,諸如鮮卑人等,迎著蒙古高原的風馳騁,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感受。

 

DSCF1970.JPG

 

進入遊客中心,遊客不多,大廳有金碧輝煌的佛像。遊牧民族的物質生活,除了來自草原之外,就是靠掠奪或被賞賜,相對於農業社會有定點居住的民族來說,相對不穩定。遊牧民族不可能帶著大佛像逐水草而居。順帶一筆,也因此,有唐卡的產生,遊牧民族要遷徙的時候,把佛像捲起來就可以帶著走。

 

DSCF1971.JPG

 

走過遊客中心,就是兩排十三對騎象希臘柱延展而開的佛光大道。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是因為洞窟第9、10窟前有數根石雕仿希臘柱,可以推敲當時某些的工匠可能從西域而來,這些西域來的工匠受到希臘建築的影響,呈現在雲岡石窟的建鑿上。

 

DSCF1972.JPG

 

DSCF1973.JPG

 

DSCF1974.JPG

 

在往前走是靈岩寺,位於大同雲岡石窟景區的一個湖心島上。北魏時期的靈岩寺是在石窟旁,眼前這座靈岩寺是按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描述仿建的。

 

 

DSCF1977.JPG

 

DSCF1979.JPG

 

DSCF1976.JPG

 

接著,走入雲岡石窟。

 

DSCF1980.JPG

 

DSCF1982.JPG

 

【第一窟】映入眼簾的是風化岩柱的石雕,乍看之下有點怵目驚心。早年雲岡石窟外約350公尺有一個109國道是山西運煤主要通道,每天有大噸位運煤卡車經過,空氣中的粉塵造成空氣污染,造成石雕風化嚴重,也一度讓雲岡石窟的佛像變黑。後來當地政府斥資把運煤國道拉遠,再花錢綠化景區,發展觀光業。

 

DSCF1994.JPG

 

過去1500年來,雲岡石窟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多有毀損。最痛心的是文化大革命也遭到人為破環,被盜售海外的佛像聽說有上千個。現場看到很多斧頭鑿取的痕跡,深感遺憾。還好曇曜和尚監製的五座大佛非常巨大,無法盜走。

 

DSCF1995.JPG

 

在往前走,有一個「古道車轍」的擺設,告訴遊客這一千五百多年以來,雲岡石窟前車馬走過輾壓的痕跡。石窟前其他地方的走道都已鋪上好走的石磚,僅有這塊歷史軌跡被保留下來。

 

DSCF1986.JPG

 

DSCF1987.JPG

 

車轍輾石鑿成深溝痕跡的照片,是我很喜歡的照片之一。

 

DSCF1988.JPG

 

【第三窟 靈岩寺洞】當時靈岩寺是建在此地。這個洞,是雲岡石窟最大的洞,可惜正在整修。只能看到上方十二個長方形的洞,是當年固定屋樑木柱的洞。現在這些木製屋宇,都燒毀了。

 

DSCF1990.JPG

 

【第四窟 塔廟窟】風化嚴重。

 

DSCF1985.JPG

 

一旁的花開得茂盛,繼續往前走。(待續)

 

DSCF1993.JPG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