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音譯藏文,「卷軸畫」的意思。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族人民們,渴望每個人都有能力供養佛像,或金或銅或泥塑;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供佛像。在青藏高原放牧的藏族們,隨著季節轉場(註一),遊走在大片的土地上,搬運佛像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情,於是就有佛像卷軸畫的產生,讓遊牧民族們攜帶方便。這卷軸畫音譯成漢文,就叫做唐卡。
我家牆壁上有一幅唐卡,是母親的親姊姊送給她的祝福,深刻長遠。
2012上半年閱讀「走入西藏」這本書,作者李茂榮先生寫到他還在負債的時候,請了一幅所費不貲的唐卡回家,是他生命的轉折,讓我對唐卡印象深刻,同時也認識了發現者旅行社,在2012年報了後藏阿里大北線的行程,第二次拜訪西藏。
![]() |
上圖是李茂榮先生請回台灣的唐卡, 此圖的張貼,有獲得李茂榮先生的授權。 |
2017年,我和西藏約定每五年要拜訪她一次,如願成行。這次旅行,我的好朋友託我幫她買唐卡。原本擔心自己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幫她找到一幅她喜歡、且價位也有緣份的唐卡作品,沒想到後來一切都很順利,我也慢慢走進唐卡的世界。
在八廓街遊晃的下午,藏人朋友帶我去「双祥唐卡大全」這家店,認識了藏人朋友巴桑。我跟巴桑表明我是幫朋友代買,會需要拍照讓朋友知道圖樣跟價位;我本以為這種販賣藝術品的店家都不喜歡觀光客拍照,沒想到巴桑很大方地同意了。我也表明我是透過網路跟朋友溝通,回覆都需要一些時間,巴桑也很友善地諒解,讓我在巴桑的店閒晃的時候,寬心自在。
巴桑出生在唐卡世家,親叔叔是次旦朗杰,西藏有名的畫師。次旦朗杰的師傅的爺爺曾經是達賴喇嘛身邊的畫師,次旦朗杰跟著師傅學畫的前三年,都在磨佛像比例的基本功。他的師父跟他說,畫唐卡其實首在內心的修練,技術其實還在其次。我後來查閱一些學習唐卡的資料,重複看到類似的師父教誨,讓我更加對唐卡的學習過程著迷。
在唐卡店看到的作品分成兩大類:宗教題材和民族題材。
【宗教題材】
宗教題材占大宗,內容不外乎佛、菩薩、天王、金剛、度母、各教派大師和壇城等等。就看請唐卡的人,對哪幾尊佛或菩薩等有感覺,有緣份。
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六字箴言的作品。坊間有很多類似的作品,差別就在於師傅的線條,是否穩定,好看,還有用色是否勻稱。我有看過其他的唐卡店,類似的作品,六字箴言寫得有點歪,線條粗細有點不一樣,遠看還可以,近看就不行,作品就差了點。
至於價錢,就要看每個作品的精細度,還有請畫者的歡喜度。大師的作品,線條精細穩定,運染自然流暢,多看唐卡多比較,就可以慢慢看出端倪。同樣一張A3的作品,可以只要幾百塊人民幣,到幾千塊,到幾萬塊人民幣。
一張A4大小的作品,通常要花到個把個月才能完成。巴桑跟我說,一個師父一天通常畫四個小時,否則眼睛受不了。一個唐卡畫師的養成要數年,一個唐卡作品的完成要數個月到數年,所以一個手工唐卡作品的價位都不低,是有原因的。
【民族題材】
話說,這家店的店員也是漢人。我走了好幾家店,大部分顧店的人都是漢人,由漢人在前面做生意,藏人在後面專注於自己的作品,畫唐卡,或是製作銀飾。
以上唐卡作品,均來自巴桑的授權,呈現在我的部落格。
五年前去後藏阿里古格王朝,經過岡仁波齊峰,
我跟西藏說,五年後我要來轉山。
今年我如願以償。
這次我跟西藏說,五年後我要來學唐卡,
我還跟巴桑說,請等我五年後跟你叔叔拜師,
巴桑說好。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