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1084708_1166018036932498_2336301697506213888_n.jpg

 

開始思維「對境」,主要來自今年清明節期間在家禪修,聽了本在空間德藏法師在Youtube上的影片講「根境因緣生識」後,在內觀禪修時,學著去觀察「」與「」的作用。

 

感官來源的誤解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感知與解讀幾乎同時發生,這兩者是如此地靠近,導致會出現一種強烈但錯誤的印象,以為那個被解讀為好或壞、惹人喜愛或引人反感的真相是在對境本身裡,而不是在心裡(p. 63)

 

因為之前聽過「根境因緣生識」,所以這裡看到「對境」兩個字,就開始畫線:以為真相是在對境本身裡,而不是在心裡。

 

**

 

明就仁波切十三歲的時候,就接受密集修心訓練的三年閉關,學習對實相(reality)細微層面的理解,熟悉心如何運作,熟悉心是如何創造並形塑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感知,以及熟悉心的諸多外層,也就是那些建構而來的標籤,如何像衣著那樣地成為我們社會身份的識別(p. 31)

 

我們十三歲的時候在學什麼呢?佛法其實很科學,是精細、很有邏輯的心理學。我們的教育主要是「二元思考」,小時候的考試主要是是非題或選擇題;但更高的智慧超越二元世界。倘若用二元方式思考,智慧就難以提升。

 

**

 

在旅行途中,明就仁波切做了一個夢,夢到他被警察推進車裡,送回寺廟。他醒來之後依舊感受到被警察推進車子裡的脅迫感,醒來之後帶著驚嚇感。

 

實際上,他的身體並沒有真正被警察碰觸,「沒有實體物質的觸感」,然而,感受真實。

 

他說:「車站的難堪和夢中的恐懼都是經驗的體現。看似真的,但不真實(real, but not true)

 

**

 

我讀到這裡,我覺得很震撼。現實生活的境,引發感受;夢中的境,同樣會引發感受。夢中的境,沒有現實生活的實體接觸,同樣有身體的感受。

 

這是什麼?

 

明就仁波切試著用夢境空性,我讀到這裡,還沒有辦法做小總結。我能做的,是把我的瑜珈墊鋪好,擺上毛巾,先打坐半小時整理一下。(待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