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18482475945261eed13ad586ae4cdd72be03876520.jpg

 

這是我在Netflix上看的美劇,改編自Eric Manheimer寫的一本書《12病人:貝爾維尤醫院的生死》(Twelve Patients: Life and Death at Bellevue Hospital),講述醫生麥克斯.古德溫(Max Goodwin)到美國第一家公立醫院擔任醫療主任,致力醫療體系各方面的改革,透過不同病人的故事穿插講述旗下眾醫生們如何盡力在自己的位置上執業,努力幫助平民老百姓們面對生老病死,面對身體病痛,面對心理傷痛,面對親友的患病和死去。

 

這部戲的節奏很快,編劇很厲害,或是說原著本身就很豐富,好多線穿插在一起進行,讓人一集接著一集看下去。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海倫·夏普醫生的台詞:「恩典用各種形式出現。Grace comes in different forms.」

 

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個性,還有行醫的專長和特色。我最喜歡看精神科醫師Iggy和案主的對話。每次故事線拉到Iggy和案主諮商時,當案主講完自己的狀況,我都會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反應,然後看看編劇裡的Iggy醫生如何反應。

 

其中有一幕,一個孩子很沮喪地跟Iggy醫生說:「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Iggy醫生就會跟對方說:「I am so proud of you. 」,然後解釋自己感到驕傲的原因。

 

還有一幕,有個孩子沮喪地跟Iggy醫生說:「謝謝你試著治療我,但我是個失敗的成果。」Iggy醫生說:「No one leaves this hospital fixed. My job is to give everyone the tools to get through the day.」醫生糾正了孩子的想法,告訴孩子你本身沒有不好,沒有需要被修正的地方。諮商師很快幫案主脫離糾結,讓我印象很深刻。

 

Iggy是個溫暖的醫生,會擁抱孩子,買書、飲料或點心給案主(大多是孩子們),這樣溫暖的舉動,也會造成醫院裡執業上的誤會,我很訝異劇情的轉折,編劇把很多東西都塞進去,的確是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的發展,實在是很有轉折的故事。中間就不暴雷了,Iggy經過這個事件後,發現自己竟然是案主唯一願意對話的人,一個醫生不應該讓案主依賴自己,這樣是不對的。

 

這真的也讓我停下來去思考,一個精神科醫生不應該讓案主依賴自己來得到一種成就感,這樣並沒有真正幫助到對方。同樣的模式,可以套用在老師之於學生,父母之於孩子,上師之於徒弟等。

 

編劇除了寫各醫師行醫上的專業,也寫每個醫生的人生功課。看似很成功、面對病人都從容自在的神經科主任Vijay Kapoor,面對兒子就很困難;看起來很有主見、很成功的急診科主任Dr. Lauren Bloom,其實心裡也有個跟家庭有關的坎。

 

我喜歡這些故事,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每個人都在過程中互相幫忙。

 

主角Max Goodwin最常說:「What can I help?」其他看似堅強的眾醫生們,遇到狀況時,最後也都不得不拿下逞強的面具說:「I need help…」

 

故事節奏很快,很多醫院開刀的場景讓我嘆為觀止。隔行如隔山,原來醫生開心臟手術,是會有機會把整顆心臟拿出來握在手上;或是醫生要把胎兒從媽媽肚子取出來,是會用手伸到肚子裡去挖寶寶等。拍這部戲真的很厲害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