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572[723].jpg

 

今年給自己一個功課,就是捧著《四時之詩》這本書,每個節氣當天就閱讀一個篇章,同時寫下當時的生活紀錄。

 

清明節前一天搬入老房子,老舊的窗戶不隔音,清明過後細雨淅淅瀝瀝打在樹梢上的聲音清脆入耳,外面一陣寒風起,些許涼意透過窗戶的薄玻璃滲入屋內,耳朵聽到風聲在樹叢間穿梭的聲音,皮膚感觸到清涼入屋的溫度變化。若是午後出了太陽,溫度緩緩上升,窗戶雖是霧色玻璃,卻能感受到玻璃反射的光線呈現暖色調的橘光。

 

這裡的廚房用明火煮飯,每當我轉瓦斯開關、明火一旺的剎那,火的溫暖讓煮飯這件事情變得讓人期待。廚房的窗戶看出去,是對面人家種的竹林,無論是中午或是傍晚煮飯,徐徐的風吹來,竹林沙沙作響的聲音讓人心曠神怡,靈魂瞬間遠遊。

 

很巧,我的住家附近有一條溝渠,下雨過後半山上的雨水順著溝渠流入大海,明明我是住在都市,卻有一種家住小溪旁的錯覺。平日潺潺流水,雨天則淙淙作響,大雨天則轟轟奔騰,說是住在瀑布旁也不為過。

 

老房子沒有現代建築厚厚的氣密窗,特別能感受四季的運轉,風火水土四大元素在生活中的本來面目。這讓我想起蔣勳描述他在台東的鄉村生活――他住在大埔村廢棄五六十年的老師宿舍,一間有著紅磚牆、木頭窗、綠油漆和小院子的宿舍,品味農村的步調。蔣勳去年底出了一本書《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講節氣推移之間的感悟。

 

正好我最近遇到《四時之詩》這本書,跟著作者蒙曼體驗二十四節氣,我忍不住感嘆,也或許是老房子簡單,住在老房子裡還能保留在大自然間呼吸的空間,一切感受在平淡間變得細緻。

 

今天是復活節四天連假的第一天,復活節是追憶耶穌基督星期五的死亡,以及星期日的復活,是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節日。

 

《聖經》記載耶穌基督被門徒出賣,他為了要救贖世人而甘願犧牲自己在星期五被釘死於十字架上。基於猶太人的法律,星期六是安息日,一切活動都要停止,因此基督的追隨者只好在星期五日落前將基督的遺體草草安葬在一個墓穴內,然後就匆匆離開。到星期日早上,當人們再次去到基督墓穴的時侯就發現耶穌的屍首不見了,同時亦知道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自此,基督徒就將紀念基督復活的星期日稱為「復活節」,這就是復活節的起源。而同時,復活節之前的星期五,就定為「受難節」,以紀念耶穌基督的受難。這個節日是基督教中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紀念日,因為他們認為耶穌死後復活,比耶穌誕生更有意義。

 

每年復活節的假期日子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在三月尾,有時候在四月。根據西方傳統,復活節要定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因為春分之後日照時間比較長,光明大於黑暗,這也象徵耶穌復活,光明戰勝黑暗的意義。

 

今天是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四天連假的第一天即將結束,接下來三天會繼續窩在家裡靜心啃書。

 

032918-easter-adobestock_136935968.jpe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四時之詩 復活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