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簡介
《轉山》(英文:Kora)是2011年上映的一部中國電影作品,改編自謝旺霖的同名散文。由杜家毅執導,張書豪、李曉川和李桃主演。該片獲得第24屆東京電影節競賽單元最優秀藝術貢獻獎,成為本屆東京電影節上唯一有所斬獲的華語片。
 
講述臺灣男孩書豪崇拜的哥哥在單身騎行去拉薩的途中不幸遇難,於是書豪決定不顧家人和朋友的質疑,決定完成哥哥未竟的旅程的故事。經過一個月時間的艱苦騎行,他從雲南麗江出發最終抵達西藏拉薩。
 
以上文字摘自維基百科
 
 
這部電影改編謝旺霖在2008年出版的《轉山》一書。我是在2007年第一次去西藏,隔年有這本書的出現,當然是書一上架就買回來看。這本書很成功,在台灣賣得很好。
 
我也嚮往著這樣的壯遊,或許有一天我會找到我的方式完成
 
 
2011,這本書被翻拍成電影,看完才發現是大陸人拍的。因為是台灣男孩的故事,所以男主角是台灣人張書豪,片頭也是台北街頭的景象,拍了西門町的街景,還有戴著安全帽的摩托車騎士在街頭等待紅綠燈的景象,讓觀眾進入主人翁的家鄉,一個叫做台灣的地方,一個叫做台北的城市。這對台灣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街頭景色,但是對不熟悉台北的人來說,是需要鏡頭帶入的。
 
倘若你也喜歡山,也喜歡西藏,也喜歡冒險,也喜歡自我對話,我很推薦這部片子。
 
看完影片之後,我看了一些網路影評和心得,都不太推薦。倘若我沒有進西藏三次的經驗,沒有在稍有挑戰性的轉山路途上遇到山友的問題,我不會感覺那麼深刻。這深刻,一來自本來就浩瀚美麗、壯闊神聖的山,二來自這片藍天白雲雪山裡面的信仰,三來自剛好呼應我生命經驗的幾段對話和幾個畫面。
 
# 死亡,是故事的開端。
 
「對死亡,對失去親人,我從來沒有概念。那之後的日子很難受、很難受。我想逃離,但又不知道該去哪。」
 
台灣男生張書豪,台灣口音,說著他的難受與逃離的想法,看到哥哥的騎行者日記,彷彿找到一個解套,讓他可以呼吸的一個地方。
 
坦白說,張書豪沒有特別的演技,在許多刻劃情感的畫面,很多人覺得不深刻;他的口白也很一般般,就是一般台灣男生在大學生時代的那種說話方式,但就飾演一個單純的台灣男生來說,其實很寫實。在台灣,通常這些男孩兒們沒什麼生活經驗,這樣白開水般的演技,其實寫實地展現了某個族群。
 
他說他要騎腳踏車去西藏,出發前很多人跟他說路上危險,但他都不為所動。他只有一個單純的堅持,他說他想逃離,正好有一個地方,給他一個逃離的藉口,而這個地方,又充滿了強烈的情感,牽引著單純的他往那個方向走。倘若人家跟他說危險,他就不出去,或許後來的他會成為舒適圈的一株小草,溫室中的一座盆栽,甚或成為台灣標準的媽寶一枚……。
 
我很高興他走出去了。我想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出走,很多事情還懵懵懂懂,還在摸索中。這是一部跟著單純的他去探索自己的影片。
 
「因為探索生命,才能面對死亡」,這是我幫導演說的,也是我自己的座右銘之一。
 
 
 
# 能跟得上我再說
 
張書豪想跟李曉川,一開始李曉川不太搭理他,後來猶豫了一下,拋下一句「能跟得上我再說」,就踩下踏板快速騎走了。
 
這句話是說:「我可以一個人走,是不需要伴的。倘若你要跟我一起走,我希望你可以跟得上我。」
 
 
 
在旅行途中,特別是有點挑戰性的旅行途中,同行的隊友很重要。體力有要求,心態有要求,心理素質也有要求。倘若彼此有共識,那就接受彼此一起走這趟旅程,互相照顧。
 
其中有一段對某些觀眾來說可能只是插曲,但我印象深刻。有一段張書豪騎得很累在半路上發脾氣不想騎,把安全帽丟在地上,李曉川趕緊把車停下,幫他撿起安全帽,把他拉回去,鼓勵他繼續騎。張書豪繼續亂發脾氣亂推李曉川一把,拗著不走,但李曉川耐著性子把他拉回去,兩個人繼續往前騎。
 
其實李曉川沒義務也沒必要去照顧這個人,只是一旦認可了這個人是團隊的一部份,當然就不會放棄這個人,面對這個亂發脾氣、無法面對自己的隊友,第一個想法是把他拉回來,而不是任他去。這是團隊精神的表現,這是對同行隊友的照顧,這是一種精神。或許旅程結束之後,兩人分道揚鑣回到各自的生活,彼此不相干,也只能各自努力。但是兩人在旅途上把對方當成隊友,是有一種互相照顧、不離不棄的精神存在。
 
當然,這也不代表一個人可以亂發脾氣,不代表別人的包容是理所當然,不代表別人就要一整個旅程甚或一輩子要包容下去。這是因為團隊精神,所以包容,所以體諒,所以不放棄。倘若隊友心理素質不夠,心態不正確,以為可以無條件放重量到對方身上,是極度自私的行為。通常這樣的隊友,在旅程結束之後,也就分道揚鑣,最好不要再見。
 
隊友是在你需要的時候推你一把,你氣餒的時候鼓勵你。承受不了你亂給的重量時,也會讓人想放棄你。不是人家不理你,是你的自私讓別人無法也不願意承受。所以也才有一句話說,旅行是認識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之一。
 

 

拖回去

 

 
 
# 無緣的梅里雪山
 
李曉川來了三次,都看不到梅里雪山,非常失望。期待很久的事,一直都不放棄,但是就是沒有出現,也是人生的一個縮影。不然咧?!
 
因緣不具足,強求也沒用。這緣起緣滅,就像這山頭前的雲層,飄來飄去,一起一滅,不是你說了算。但從其他方向看山頭的人們,這雲飄來飄去,或許就飄出一個空隙看到山頭了。你說,怎麼李曉川沒看到,其他人就看到了呢?!
 
越往山裡走,越能體會山裡的氣象變幻無常;登山,也是坦然接受世事無常的一段過程。
 
 
 
# 入藏了
 
我本來是邊吃晚餐邊看這部片子,看到這個畫面之後整個人停了下來。這條江,這個山,都好熟悉,頓時整個人被眼前的景色吸住了。這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即使我去了三次,今年才剛回來,我的心還是會怦怦然地跳著。
 
 
 
我看到這一幕,莫名其妙很感動。這是藏區的一個郵筒,郵筒是旅人連結遙想那一端的一個象徵。每次去旅行都會找郵筒,每次去西藏當然也會找郵筒。跑得再遠,也是會想找那個可以連結某些人或某些地方的一個象徵。
 
 
 
# 他喜歡你了,她喜歡你了
 
有一段張書豪和李曉川借住在藏區民宅一晚,兩人和藏人的互動。
 
小孩跟張書豪玩,先是年輕媽媽跟張書豪說:「他(指小孩)喜歡你了。」
 
 
 
年輕媽媽聽到張書豪他們要去西藏,沉重地叮嚀著路上不好走,要注意安全,然後小孩跟張書豪說:「(指年輕媽媽)喜歡你了。」
 
有影評說這樣的感情過於牽強,或淡薄。但這世間很多情感,不就是萍水相逢,或邂逅幻想嗎?!生命中突然出現一個人,然後陣陣漣漪。你以為突然出現的這個人可能會改變你日復一日的生活,但這個人可能只是個――「過客」。
 
這個劇情,相當寫實。
 
 
# 哥,是你嗎
 
張書豪在雪地上食物中毒,後來被當地放牧的藏人送到醫生家中。昏迷中,他夢到氂牛身體的獨角獸(應該是合成的?!)出現,然後一陣鈴聲,他哥哥穿著藏服出現在他眼前,用藏語叫他站起來。
 
鈴聲,有一種磁場,也代表某種訊息。我特別喜歡這雪地裡的幾個鈴聲,這些鈴聲會把我抓回很多跟西藏有關的記憶,在大山間,在雪地上,在風口處,在小溪旁。我想應該是我個人的偏好,是因為我跟西藏有很多回憶,所以影片中很多點都提醒我跟西藏的連結。
 
西藏應該是他哥哥魂牽夢縈的地方,或許他哥哥的靈魂()到了西藏,所以張書豪去西藏。
 
我看到不少影評說張書豪跟哥哥的情感牽強,莫名其妙就去了西藏。其實有些情感就是莫名其妙存在,重要的是,冥冥中存在的事情,一個牽著一個,把張書豪牽到川藏線這條路上。
 
 
 
# 川藏線最高點
張書豪來到川藏線最高點,海拔5020公尺。他在白白的雪地上推著車,往天空中飛舞的紅色經幡走去。
 
 
 
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納悶,藏區的山口經幡從來不是長這個樣子的,後來看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這是劇組搭建的。原來如此。可能是為了畫面的好看,加上方便拍攝,所以用紅色布幔另外搭建在某個高點。沒有去過西藏的人,可能就會誤會高山上風口處的經幡樣貌,有點可惜。
 
走到最高點,回首來時路,然後下山進入拉薩,完成旅行。
 
 
 
# 高度
 
這部片子類似旅行紀錄片,每到一個象徵地,就會打上地名和高度。這部片子聊了張書豪去西藏,經過這麼多事情,過程中還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來,還好主人翁成功抵達拉薩,安全回家,回到原本學生的生活。
 
 
 
雖然回到了海平面的台北,但我相信張書豪心裏的高度與深度已經跟以前不同,這也是旅行的意義之一。
 
飾演張書豪這個角色的台灣演員就是張書豪,我相信他拍完這部片子,在劇組的保護下經歷這段公路的片段騎行,對生命的感受肯定也會不一樣。
 
每次登山,登頂之後都是要下山的。高處不勝寒,風口處真的都很冷哪!!!
 
心裡知道曾經抵達的高度,知道這歷程中的深刻,有滿懷欣喜、有痛苦、有懷疑、有絕望、有堅持、還有上天的一點眷顧,以及過程中無數貴人的相助,所謂的置高點與最終點,都只是一個點。於是,死亡,也只是其中一個點。
 
如果你喜歡大山,對山也有一種信仰;
如果你喜歡西藏,對藏地文化有一種嚮往或迷戀;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夢想著有天要走川藏線抵達布達拉宮,

 

那麼你一定要看這部片子。

 

 

 
珠峰大本營

這部影片和謝旺霖的書雖然叫作"轉山",但事實上這只是從雲南入西藏的滇藏線,不是藏人真正的轉山。真正的轉山,歡迎到我的行山部落格,有我第三次的西藏之旅,真真實實地走一趟岡仁波齊峰腳下的轉山。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