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趟武當山行,從一本書開始。
 
這本書是易學大師劉君祖寫的【一次看懂四書】系列,這本書的副標是―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旁批如下。
 
看清天命、人性、人心、人情,重新學做人
搞懂格物致知,力行中庸之道,再一次練習處世之道
 
旅行初啟程,正讀完一小篇關於「知天命」的文章,體會作者講述甚麼是「天命」。
 
曾經在福州從大橋上看馬尾的造船廠,1840年和1856年兩次鴉片戰爭後,左宗棠和沈葆楨於1866年力抗慈禧太后為首的保留派,在馬尾建造了中國第一個第一艘水平輪船、培養第一代海軍的馬尾造船廠,我一直想,為什麼晚清的國運,可以縱容慈禧操縱,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為什麼天命如此威力?
 
中國人喜歡講天命,歷代皇權鬥爭,勝利者稱真命天子,落敗者也自比為天命不佑。
 
秦末劉邦、項羽之爭是個典型;劉邦斬蛇起義,附會赤帝子帶白帝子;項羽自刎烏江,感嘆天亡;劉邦流亡芒錫山中,山中有五色雲;項羽兵圍垓下,時不利兮奈若何?「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命乎運乎,人生在世,究竟應如何看待這問題?
 
!摘自一次看懂四書】,第48頁。
 
假設天命如此威力,那麼個人努力,又占幾分?所謂的前世因果,福報,影響又是多少?
 
我從小一直以為,西方教育鼓勵人們突破、創造與改變,所以強盛;某些東方思想,看來窠臼、呆板與不知變通,甚至消極、被動。長這麼多歲數之後,再看這些古老的智慧,才知道東方思想中,表面看似窠臼,但裡面其實有很多變化,充滿智慧;若非一番人生歷練,無法體會。
 
知天命而順勢而為,讓自己活得從容、自在,能屈能伸,的確是一門該學習的智慧(長嘆~~~)。旅行初啟程,等待中,我靜靜地琢磨書中的文字,重複著我從小就有的疑問:
 
命乎運乎,人生在世,究竟應如何看待這問題?
 
即使有這麼多疑問,還是阻止不了我繼續往前走,探險,尋找答案的好奇心與玩心。闔上書本,準備出發吧。
 
 
【江漢平原】
 
 
 
這趟旅行的第一站,是從武漢到當陽,拜訪當陽的關陵和長坂坡,然後北上襄陽留宿。
 
春分過後幾天的江漢平原,沿途是一望無際的稻田與閃著金黃色光芒的油菜花田,充滿萬物復甦的生氣。我一路賞花,一面複習三國的故事。
 
還記得我們的歷史課本說,《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嗎?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間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室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恰好和曹操相反)。
 
!以上簡介摘自維基百科
 
 
暨數年前從蘭州一路坐車抵達西安,穿越關中平原;這次從武漢前往當陽,行經地跨長江與漢江的江漢平原, 同樣充滿莫名的激動與感動。
 
(有人和我一樣嗎?!小時候念了這麼多的中國歷史與地理,背了這麼多人文與地理,親眼看見的時候,是非常非常感動滴!)
 
 
 
【當陽關陵】
下午四點四十分,我們抵達當陽的關陵。
 
 
 
「頭枕洛陽,身在當陽,魂歸故里」
 
這是講關公的故事,我們開了好遠好遠的車,就是要來看關公無頭之驅休憩一千七百多年之處。
 
 
 
《三國志》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孫權于臨沮夾石擒關羽,斬關羽,權送羽首于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于當陽,就是今天的當陽關陵廟。
 
當陽關陵,與洛陽關陵、山西解州關帝廟合稱為中國三大關廟。
 
 
 
 
 
台灣人喜歡拜關公,來看關公的墓陵,像是朝聖來著。
 
關陵,始建於東漢,占地70餘畝。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陵塚為一圓形封土堆,高7米,圍70余米,石牆、石欄環抱。
 
關公的青龍偃月刀

 
 

 

關公的赤兔馬

 

 

 

南宋時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門、墓道。明成化三年,當陽令黃恕奏准敕建廟宇;大規模關陵群體建築則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正殿大門上方有清乾隆皇帝御筆“威震華夏”金字匾額一塊。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牆黃瓦宮牆。

 

 

 

 

現關陵有五院四殿,護以內外宮牆,建築20多座,房屋80餘間。鳥瞰關陵整體建築前後貫通,左右平衡,紅牆黃瓦,金碧輝煌。
 
 
 
 
 
台灣人敬贈的匾額
 
 
 
 
 
 
關陵,是我們尋訪三國演義故址的第一站。關公,一直是我們民間信仰非常尊敬的神明。在關陵,處處看到台灣人虔誠獻匾額致意的足跡;我們身為台灣人,走著前人走過的路,也到當陽這個地方,拜訪關公。
 
走到關陵最後方的圓形塚時,驚見村民房舍緊挨著陵塚而建;空氣中飄著民生起居的味道,還有村民、村婦說話的聲音。我以為,像關公這樣聖賢的長眠地,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空曠與莊嚴的寂靜。
 
希望關公不介意我把他的陵塚貼出來給後人參拜 
 
秉著恭敬的心情,繞著陵塚走一圈,看著斑駁的石牆在這裡堅守關公的陵塚。陵塚上的大樹,想必也伸長了樹根緊緊抓守這塊圓塚的土壤和關公的身軀,長眠千年。
 
從松山的行天宮,小拜到大的關聖帝君,到當陽的關陵,三國演義的遺跡;連結東漢末年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歷史故事與曾經的殺戮,和現代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的我,有莫大的歷史撞擊感。
 
 
 
 
【長板坡】
 
離開關陵,我們前往張飛當主角的長板坡。
 
 
 
 
據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曹軍追擊劉備,劉備手下大將張飛據橋斷後,面對曹軍大吼:“吾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橋應聲而斷,嚇得曹操部將夏侯傑肝膽碎裂,墜馬而亡。清朝雍正年間,有張氏後人在此立“張翼德橫矛處”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長板坡是古戰場遺址,我們去的長板坡所在地,已改建成公園,公園周圍五公里內的地方,都屬長板坡古戰場遺址。我們在公園想找那座橋,卻遍地尋不著。想來這座橋早已灰飛煙滅。後來我們猜,公園裡地勢最高之處,應該就是那個坡吧。
 
這場戰役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事了。一千八百年後,還是有許多事情發生,就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栩栩如生的記述,而使關雲長、張飛等人的形象,依舊深入現代人心。
 
約六點,我們離開了當陽,往北前往襄陽。將近兩百公里的路程,歷時近三小時,我們抵達襄陽城,在昭明台和臨漢門之間的北街吃燒烤,隨後下榻緊臨漢江的酒店。
 
 
 
 
 
 
 
【襄陽城】
 
 
 
記憶中的襄陽城,是金庸小說裡,郭靖和黃蓉守護的襄陽城。我們晚上八點多抵達襄陽城,在行車間,頓時感覺這個城市相當安定,想必是歷史悠久的緣故。
 
看地圖得知,襄陽城緊鄰漢江,東西南方,則靠人力挖出寬厚的護城河,形成易守難攻之勢,光看地圖就覺得壯觀。
 
北為陰,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
 
襄陽之所以稱陽,是因為襄陽西南方有檀溪入漢江,因此稱襄陽。明朝之後因為常患大水,用巨石阻絕檀溪與漢江,城民得以安居。我們看襄陽在漢江以南,水之南,卻叫襄陽,而大惑不解。後來我們上了襄陽城牆上的歷史博物館,讀到明朝水道曾經改變的紀錄,才豁然開朗。
 
晚上我們前往北街找小吃果腹。因襄陽城屬市中心,停車位難求,我們繞了襄陽城半圈之後,才在不遠處找到車位停泊。
 
找車位時,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胡亂繞了這個城半圈,沿途也順便欣賞了城市居民的老公寓建築,還有驚訝於壯觀的城牆。我記得當晚我才知道,原來襄陽四面均有護城牆,還有護城河圍繞,頓時深刻感受到襄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同時回想起金庸描寫的郭靖黃蓉襄陽保衛戰,更顯得歷歷在目。
 
 

 

 

 

 

 

 
我反覆看了google 的地形圖,發現襄陽正好是江漢平原北邊山脈,因漢江往南流匯入長江,在峻山重嶂的地勢上的一個缺口。
 

 

 

 

我隨後又找了南宋的地圖,襄陽也是岳飛北上阻擋金兵的行經之地,非常有趣。
 
 
 
今天從武漢往西走,可惜沒到荊州,只到當陽就往北,住宿襄陽。但今天走的這塊土地,歷史上充滿各種戰役,每每思索這些士兵要行軍千里,要走上好幾日,然後還要上戰場打仗,就很佩服這些士兵的體力與龐大的軍隊組織。
 
最後想想,還是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的環境好,我們可以安心賺錢、旅遊、吃小吃。
 
昭明台和臨漢門之間的北街
 
昭明台,老城牆,很有味道
 
這石頭鋪成的大道,看得出歷史的風韻
 
 
 
 
這黑黑的長沙臭豆腐,即好吃!!!而且只要人民幣五塊~
比起四川的觀光區,每一小碗都要人民幣十塊,真是親切多了!
 
 
現烤的餅,有麵粉的甘味與香甜~
 
 

 

 

 

現場還有很多新疆來的維吾爾族人和烤肉
(待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