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通花、褒禪山),又稱西嶽,為五嶽之一。位於中國陝西省渭南華陰縣級市城南,西距西安市區120公里,秦、晉、豫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
從西安咸陽機場到華山約兩個小時的車程,不會太遠。
冬至過後,拜訪華山。天氣很冷,白天的氣溫在零度上下;空氣還算乾爽,所以白天沒有下雨。
晴天,天空很亮;淡季,旅客很少。
這幾天夜間下雪,朝陽融化夜雪後,上山的階梯變得濕滑,難以步行上山。原本想從山下的玉泉院走上山的計畫,只好作罷。
華山有兩個索道,一個是華山索道,一個是西峰索道。我們本來打算華山索道上,走過北峰,上山頂繞一圈,再從西峰下。無奈天候不佳,風大,華山索道關閉了,只能西峰上、西峰下。
本來我們是抱著壯志登山客的心情拜訪華山,礙於天候因素,就變成睡飽飽的觀光客路線,西峰上,走過南峰,行經東峰、中鋒、金鎖關,然後回到西峰,從西峰下山。我們沒有走長空棧道,也沒有走鷂子翻身,前後歷時四個小時。
若是從山腳下走上去,是從山腳下的玉泉院開始走。從玉泉院走上東峰,聽說要六、七個小時,然後在山頂上繞一圈,要四到五個小時,然後西峰索道下山,歷時12小時。
![]() |
華山 遊覽地圖 |
10:00AM
早上十點,售票大廳沒什麼人。大廳裡的導遊比遊客還多,看到散客就迎上前去詢問是否需要導遊講解。不需要的散客,這些導遊也努力說服他們直接跟自己購票,說是可以增加這些導遊的點數。
來找我們的是一位年輕的小姐,看我們還在猶豫,就把我們帶到大廳中開始講解。大廳正中央腳下,是一個立體的華山模型。我們還沒定神,導遊小姐就開始講解,西峰在哪、北峰在哪,然後我們從西峰上去走一圈,再從西峰下來,大概是怎麼走。她講完之後,看她很誠意的樣子,我們就直接跟她購票了,還好我們沒有買到假票,一路刷票卡,都是沒問題的。
上華山,淡季門票RMB100,不貴;貴在交通。平常是猛腳的我們,靠兩隻腳上山,省纜車費;這次天候不好,省不了。
華山景區門票 RMB 100 (旺季RMB 180)
西峰索道 RMB 120
接駁巴士 RMB 40(售票大廳到西線索道下站)
索道來回沒有特價,要RMB 240,接駁巴士來回,沒有特價,要RMB80,外加淡季門票RMB100,總額 RMB420。若是旺季,整套門票買下來要上看到RMB500。北峰索道便宜很多,往返只要RMB80,可惜關閉了。只好貴森森撒銀子購票。
最省錢的方式,是在夜間徒步上山,到了山頂剛好看日出,然後再徒步下山。上華山只要門票錢,連住宿都省了。
我們一個人手裡拿著五張票,一張景區門票,兩張西峰索道門票,兩張巴士來回門票,就這樣上山了。售票大廳後方就是搭乘巴士的地方,大部分的巴士都在休息,遊客很少,沒有坐滿,車子也不等,就上山了。
10:40 AM
約20分鐘後,抵達東溝口。還要往前走20分鐘,走到西峰索道下站搭纜車。
沿途還在整修,整條路和廣場都是用大規模方式修建,可見旺季的時候,人潮一定非常非常多。
索道下站售票處,完全沒有人購票。人真的非常非常少。
11:00 AM
坐上纜車,海拔1061公尺。西峰索道又叫太華索道,以下是摘自太華索道官網的簡介。
[太華索道]
太華索道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條採取崖壁開鑿硐室站房、起伏式走向、設中間站的單線迴圈脫掛式索道。下站設在甕峪內東溝口,中間站設在仙峪白缺寺,上站設在華山西峰巨靈足南側下絕壁硐室內。索道線路斜長4211米,相對高差894米,支架28個,客運吊廂84個,吊廂間距為115米,每廂可乘8人,運行速度最高6米/秒,單向運量1500人/小時,於2013年4月27日正式對外營業。
沿途的山色,是入冬的景色。淺褐色的枝葉爬滿了山體,可以想像春天時的欣欣向榮與蔥鬱。上山的階梯充滿積雪,在淺褐色的山谷中,露出一條白白的蜿蜒小路。
若是數百年前的我,應該是一個老翁,帶著斗笠,穿著布衣,踩著靴子,拎著一壺小酒,偕著老伴上山訪老友。斗笠擋雪用的,斗笠下方頂著厚實的保暖毛帽;布衣是掩人耳目用的,布衣裡面是保暖透氣的氅衣,靴子內層是保暖的毛料。一手拎著酒,一手拉著老伴的手,緩步上山。
華山是花崗岩體,這西峰索道最特別的地方,是在山體鑿一個大洞,讓索道的纜車穿過山洞,抵達西峰。
快要入洞的時候,我們查了一下海拔,快要2000公尺了。坐纜車上山,真是輕鬆不費力,就可以欣賞險峻的山景。
11:35AM 抵達西峰
華山啊,我來了。階梯兩旁都還是厚厚的積雪呢!就是這裡,令狐沖揮灑著自己的瀟灑與豪邁,也是這裡,令狐沖承受著師父的處罰與小師妹移情別戀的揪心。也是這裡,令狐沖遇到風清揚,習得孤獨九劍。
我們第一站先上西峰頂,海拔2082.6公尺。西峰又稱蓮花峰,是說這裡得峰體像一朵蓮花一樣。人家說西峰險,是因為要走陡峭的稜線上峰頂。這個稜線已經被拓寬,一旁還設置了欄杆,不覺得特別險峻。可以想像拓寬前,這狹窄的稜線道,加上沒有欄杆,強大的風一吹過來,兩旁是陡峭的山谷,人可能就這樣被吹落了。
一旁向陽的山面,群樹的葉子還是綠色的。山勢略緩的斜坡上,都還是白亮的積雪,反光強烈,這時候就得戴上太陽眼鏡,保護一下眼睛。
[蓮花洞 太乙蓮臺]
聽說這是以前某一個道士修練的地方。最近在體會道教的無為而為,不知道當年的道士們,修行的法門長什麼樣子。
天光甚好,陽光刺眼。往外眺望,有一種傲視群山的感覺。
[翠雲宮]
很舊的木造建築,搭建在磚石為基底的宮殿,想必也是某些真人曾經在此修行的地方。大石塊鋪成的廣場上,還殘留著前一夜下的雪。
翠雲宮在華山西峰,又稱西峰大殿。始建于清初,但形制較小。後廟內主持周靜觀在此釋經佈道,由於分的博學與才華,吸引得四方信徒紛至遝來,廟內香火大盛,甚至於超過了諸峰各廟觀,宮也由此而擴建重修。特別是藏經樓裡所蓄的道教真經是華山道教研究的寶貴財富,遺憾的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 ]全部建築與所有經卷全毀於火患。民國二十二年重修,解放後又經多次修葺方成今制。重修的翠雲宮為木石結構,依崖就勢而築。外廊明柱,雕樑畫棟,鏤花門窗,其風格秀麗典雅。宮分前後兩殿,上下兩層,東西各建有配殿,將前後兩殿溝通連為一體。後殿門額懸有翠雲宮牌匾,殿內供奉眾星之母鬥姥神位,塑像神態威嚴端莊。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現在看到「信徒慕名而來」這六個字很有感觸。這世間有太多疑惑,在人生不同階段,都希望有人可以針對不同疑問來解惑。「哪裡有高僧大德善知識,就往哪裡去」――原來是這種感覺。
要上華山西峰,還要爬石梯。這個石梯是在大花崗岩壁上鑿出來的,兩旁還掛著鐵鍊,讓上行的遊客可以抓著鐵鍊、踩著陡峭的石梯往上爬。
原來這裡就是華山西峰,蓮花峰呀!上峰頂的路不好走,沒有一個既定規劃的小路。還好遊客不多,我們踩著凹凸不平的石面,來到華山西峰。
裸露在外的花崗岩凹處,藏著白亮的雪,映著天光;兩旁鐵欄杆上,掛著千萬個鎖,每個鎖都繫了紅色的絲帶,千萬的絲帶在風中飛舞,趁著藍藍的天,讓人忍不住瞇著眼睛觀賞這山頂上的光影變化,仔細聽西峰上的風,在跟我說什麼秘密。
[西峰]
西風,海拔2082.3公尺。
[西峰的楊公塔]
楊公塔在東峰的北端。1931年春,楊虎城遊覽了華山,下山後對游華山諸景讚不絕口,老夫人聽後對游華山也表示了極大興趣。於是楊虎城著手整修山路,於險處皆加索置欄。秋後陪同母親登臨太華覽勝。為了紀念此游,楊於落雁峰上修亭一座,人稱楊公亭,並與東峰、西峰各建塔一座,人呼楊公塔。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原來這個塔是因為孝心來的。
[斧劈石]
斧劈石在華山西峰,是華山著名的奇石勝景,因附會神話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得名。
傳說玉皇大帝的外甥女三聖母因愛慕書生劉彥昌的容貌才華,私結連理。二郎神楊戩以違返天條罪將三聖母壓在西峰巨石下。三聖母石下產子,取名沉香。長大成人受仙師指點,執神斧劈開巨石,母子團圓。斧劈石踞峰巔,高一丈餘,長數丈,欄腰裂為三段,如同斧劈。石下與峰頭形成空洞,僅可容一人伏身爬入。進洞仰臥上觀,可見頂端凹凸不平,似一婦人躺臥後留下的痕跡,腹乳壓痕清晰可辨。史志對此奇異多有記述。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這個斧劈石,是位於屋舍一角的後方。要走這個小樓梯上去才看得到。這個斧劈石腹地甚小,就是這顆大石頭,沒有其他景點,也沒有路,看完之後就要原路返回。
這斧頭,很明顯是後人放置的。
繞了一趟西峰,沒想到很快就餓了。這裡的小攤販只賣蛋餅跟泡麵,生意非常非常好。一份蛋餅要RMB25,老闆的手從來沒休息過。在零度上下的天氣,吃著熱呼呼的食物,暖胃又暖心。
繼續往前走,前往南峰。回頭一看,原來這就是我們剛剛走上西峰的山稜線。走的時候沒感覺,從遠處望去,才發現這稜線的陡峭。這稜線還是拓寬過的呢,若是沒拓寬過,真的是「險」哪!
在雪地中發現一隻毛色潔白的貓在雪地上散步,特有靈氣的感覺。不注意看,還真不會發現雪地上有這樣一隻白色的貓。感覺牠在這裡修練了千年,吸收天地靈氣,比你我都明白人世間的變化。
[煉丹爐]
這煉丹爐的故事原來是跟從小聽到的李鐵拐有關。還好小時候媽媽有放故事錄音帶給我聽,所以我才知道李鐵拐和呂洞賓等人。不知道現在的小孩知不知道這些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一心想求長生的秀才叫李凝陽。他看到《山海經》上有這樣一段記述:「可以精思作合神藥者華山、霍山、恒山、嵩山…」,於是他就從老遠的家鄉跑到華山來修煉。當他見到老君煉丹的爐灶後非常高興,便把這煉丹爐重新修整一番,煉起丹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居然煉出一爐上好的金丹。丹煉好了,裝進葫蘆,帶在身上,除了自己吃外,還到處周濟世人。
李凝陽有一日靈魂出體,和徒弟相約七日。李凝陽神遊到第六日時,他的徒弟聽聞家中老母並重,極欲歸家探望病急的老母,待到第七日,徒弟不見師傅甦醒,又怕野物傷損,於是就把李凝陽的身體火化了。李凝陽返回之後,僅見到自己的骨灰,靈魂無所依歸,於是借屍還魂,附上一餓死乞丐的屍身,蓬首垢面,坦腹跛足,並撐一根鐵杖,故此以後被稱為「鐵拐李」。
這爐子也不是當年的爐子了。
被拓寬的石階。
遠眺花崗岩山體的華山群峰。
12:45 PM
[南峰]
南峰到了,海拔2154.9公尺。
因為金庸,所以有一塊華山論劍的石牌,還好遊客不多,不用在不排隊的文化裡搶著拍照。
[金天宮]
相當華麗的屋頂,廣場上還有人堆雪人呢!
華山金天宮又稱白帝祠,在南峰松檜峰頭,是華山主峰上祭祀華山神的主廟。古時祀嶽均在山下,至魏太武年間(424-425)才在主峰立祠,然舊址已堙沒時久。金天宮所有建築於 1967 年毀於火患,現在看到的建築都是後來重建的。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還在想說,以前遊泰山、嵩山和衡山,山下都會有一座主要的廟宇,華山下怎麼沒有。原來是因為這樣的緣故。
01:21 PM
[南天門]
《說鈴》記述:「南峰下有峽曰天門,西出當南峰之背。」可見了清初時南天門僅指升表台處通往長空棧道的石峽通道而已。通道門上方鑿有「南天門」三字。
石峽通道東有坪,一丈見方,三面懸絕,上有圍欄遮護,稱升表台,亦稱聚仙台,傳因軒轅皇帝曾在此完好會群仙而名。每當春夏交接之際,道徒們常在此焚香表祭天,此時便有群燕飛來爭銜其表,頗富情趣,故又有燕子叨表台之稱。升表台東北有巨石傾斜如瓦,石下空間大小如三間房屋,故稱三間房子一頁瓦,為華山奇石勝景之一。
[石峽通道]
長空棧道就在快到了,真是興奮!首先,挨著峭壁走過窄窄的走道,來到大朝元洞。
01:27 PM
[大朝元洞]
全真觀在玉泉院西,又名朝元洞,是元代初年道士賀志真修身養性之所。據史載,賀志真,號元希,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年( 1276 )自甘肅西部,不遠千里,一杖一缽來至華山,在玉泉院西,依山劈荊結廬而居。儘管賀志真把居住之所命名全真觀,意在振作與弘揚道教全真派的宗風與德化,但終因觀宇簡陋,身單力孤而願未足。於是,他便棄觀攀登華山主峰,始營劈山鑿洞大業。
四十年間,賀志真餐霞飲露,沿華山峪穀選址鑿洞,甚至在鳥跡罕至,猿猱不到的危崖絕壁,攀藤懸空,鑿石不止。終於鑿洞七十有餘,使元代之後來華山修行的道友,都有了禁身之所。時賀志真因鑿洞聲名大震,與他有關且帶有神放話色彩的傳聞不脛而走,慕名投師修道者蜂擁而至,達官貴胄前來拜訪者絡繹不絕,而賀志真則閉門不見。後來,為躲避煩憂,他便棲身于南天門外朝元洞或長空棧道盡處的石室中。
人們由於見不到賀道長,便只好在他最初結廬的全真觀供奉香火,全真觀因之也就成為南天門外朝元洞的下院。至元大德已亥年( 1299 )十一月,賀志真在長安潛真庵逝世,年八十八歲。其徒姚真常等,將其遺骸歸葬于全真觀西山麓石龕中。後來眾徒遵照賀志真遺訓,長駐全真觀,戮力經營,到元仁宗皇慶壬子年( 1312 )時共十四年間,全真觀達到鼎盛階段。殿堂宏偉壯麗,殿正中供奉三清金身塑像,兩廂有大小神像 400 餘尊,構成一幅浩浩蕩蕩的朝元圖。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大朝元洞前方,僅容兩個人轉身的空間,坐著商家和擺著一箱確保繩。要走長空棧道的遊客,要把身上的物品、背包都解下,帶著確保繩要先沿著陡峭的山壁往下降,然後抵達木板寬的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是一條單向的走道,遊客沒有任何保險,付費之後,商家會給兩條確保繩,讓遊客自己去走,沿途沒有管制,沒有什麼工作人員照顧,沒有人幫忙,一切靠自己。遊客要承擔任何風險,付的錢,僅是租借確保繩。
這條長空棧道去程跟回程都是同一條,若是來、往的人在路上碰到了,其中有一人要在狹窄的木板道上懸空從後方跨過對方,確保的兩條繩索,其中一條要懸空跨過對方,扣到牆壁上,待對方鑽過去後,再把另一條確保繩拉過來,扣上,繼續前進。聽起來很驚險。這來往的人潮、流量,商家完全不管,只管租借你用品。
原本興致勃勃的我,看到這種景象,突然怯步了。
好吧,我就這樣放棄長空棧道了。。。。。
放下長空棧道,前往東峰。
02:03 PM
[東峰]
東峰,海拔2090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臺,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峰上有三茅洞,洞內有陳摶像,洞外有甘露池。附近的清虛洞前有一孤峰,峰頂上有鐵瓦亭一座,鐵棋一枰,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在這裡和陳摶下棋,棋敗,將華山輸給陳摶,亭遂得名“賭棋亭”。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鷂子翻身]
來東峰才知道,除了長空棧道之外,還有一險,叫做「鷂子翻身」。一樣是兩個人組成的商家,借你確保裝置,讓你自己攀爬陡峭的峭壁。
要去這個遠方的賭棋亭,是要走過峭壁才能抵達。因為看不到會走怎樣的路徑,我當下也是。。。。。。放下鷂子翻身了。。。。。。
遠方的賭棋亭,要走過下方很陡的稜線後,才能抵達。所謂的驚險,本來都是想要挑戰的地方,沒想到今天都怯步了。
華山的山景很特別,放下了長空棧道與鷂子翻身,就讓我坐在這個小峭石上欣賞山景一會兒好了。
沿途的山路,都是建立在較寬的山稜線上。我們發現一隻小黃貓唷~
[東峰的楊公塔]
東峰上往外眺望的山景,頗有俠氣(自己想像~~~~)。
[雲梯]
心裡有點不捨地放下長空棧道和鷂子翻身,看到這個陡峭的石梯,到是躍躍欲試。會敢嘗試的原因,是因為看得到底,兩旁有鐵鍊,就沒在怕了。不過這雲梯看來沒開放,被圍起來了。
[引鳳亭]
聽說這裡是觀日出的好所在。
02:45 PM
[中峰]
中峰,又叫做玉女峰,海拔2037.8公尺。
關於玉女峰,還有一段優美的傳說呢。相傳當年秦穆公膝下無女,終日鬱鬱寡歡。一天,使者獻上一塊寶玉,正值欣賞,宮女來報:“娘娘生下一女孩。”穆公大喜,便取名“弄玉”。到十六歲時,弄玉公主姿容豐美,聰慧過人。一天晚上,弄玉公主在樓上用笙吹一曲“凰尋鳳”,清音悠悠,如泣如訴。忽然,從東方傳來陣陣蕭聲。起初,她以為是笙的回音,後來仔細聽,卻是“鳳求凰”。一會兒,雲中飄來一位美貌的少年,自稱是華山明星崖蕭史,而後飄然而去。公主卻一見鍾情,晝夜相思。穆公得知後即命大將孟明到華山,請回蕭史與小公主結成夫妻。一天蕭史對弄玉公主說:“我想回華山修道,不知公主意下如何?”公主欣然答允。二人便乘龍跨鳳,不辭而行,飛到華山明星崖。為紀念蕭史弄玉,後人在此修建了“引鳳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這段奇事,《東周列國志》上有“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的詳細記載。至今這一神話故事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銀白色花崗岩石亭是1987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 玉女祠建築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修建的。底部為一巨型龜形石,東邊為頭,西邊是殼。在龜石下邊當年玉女修真處的石洞就勢改造為旅社,冬暖夏涼。 祠內塑有玉女神像,前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祠兩邊是為遊客和香客準備的簡易床鋪。玉女祠原設有客堂,內有光緒皇帝上山時居住過的“龍床”、康熙皇帝賜的黃羅傘和蟒袍、慈禧太后賜的鳳冠玉帶,還有慈禧書寫的“鸞泰鳳舞”匾額及光緒皇帝書寫的“仙苑花雨”匾。只可惜文革時也都被毀。祠的南邊石板上有一棵古松,人稱無根樹。由於此樹周圍條石壘徹並無土壤,只有一洞,古樹生長其內,堪稱一絕。村旁有一石臼叫“玉女洗頭盆”。盆雖不大,但容量卻不小。杜甫在《望嶽中》就曾寫到:“安得仙人九節杖,柱到玉女洗頭盆。”賈島也有:“玉女洗頭盆,孤高不可言。” 這裡地方不大,但景色甚佳,題刻極多。諸如“雙手擎天”、“砥柱中天”、“揪劍吉祥”、“皇圖鞏固”等都是幾尺大字,個個蒼勁有力。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無根樹]
無根樹旁邊有一個平台,這個平台的氣氛特別寧靜,感覺曾有仙人在這裡修練的感覺。走到中峰的遊客又更稀少了,這裡有一份特別的寧靜。
下圖是在平台上對望的山。山體上鋪著一層白雪,特別好看。
03:03 PM
[金鎖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五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杜甫《望嶽》詩中“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裡。道家認為,華嶽為仙鄉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謠。
關門城樓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進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陽隱重修。民國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韓法升重修。由於天災人禍,原建築毀廢僅存殘跡。1985年人民政府重築關門,形制規模皆佳於前。
金鎖關北接五雲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壑深千丈,關前僅有一米完的臺階石徑。環周古松蒼翠,奇石林立,常有祥雲環繞,風光非常迤麗。站關前,北可觀錦雞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觀。關內關外登山路兩側鐵索上情侶鎖、平安鎖,重重疊疊,紅繩彩線迎風搖曳,不失為關前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金鎖關北接五雲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壑深千丈,關前僅有一米完的臺階石徑。”
我們是從中峰往下走,往前看到金鎖關。若是北峰索道可以通行,我們會往前、往下走,見識這東西兩側壑深千丈的感受。可惜封路了,我們只好出了金鎖關往西走,回到西峰。
2013年西峰索道的開通,讓遊華山的旅客可以直上金鎖關後方最主要的西、南、中、東峰。若沒有西峰索道,就只能從北峰索道上山,然後徒步而上;或是從山腳的玉泉院,一步一腳印,觀賞華山的奇與險。
掰掰~ 華山~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