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西安除了走華山之外,怎能不到臨潼的秦始皇帝稜博物館參觀兵馬俑呢。

第一天走華山,天氣非常好;第二天看兵馬俑,天氣就轉陰了,我們非常幸運。兵馬俑都是室內觀賞,天氣不影響我們的行程。




兵馬俑,票價RMB 120,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的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以及陳列廳。然後再憑票免費坐車去兩公里外的麗山園看秦始皇陵遺址。




這是我第二次來。參觀兵馬俑,最壯觀、最震撼的一眼,就是第一次觀看一號坑最大場面的兵馬俑。二號坑和三號坑,都只是看局部的開發,還有陳列廳有精緻的兵馬俑和車馬等青銅器,還有兵器簡介等。


麗山園,尚未開挖的皇陵,整個園區,就是很大片的草皮,圍著中間的小山丘。這些草皮,是陪葬墓群和陪葬坑;這小山丘,是皇陵。沒有標示的話,就像一般的公園。看過一次就夠了。因為都沒有開挖,什麼也看不到。但是可以感受到,這陪葬墓群的面積龐大,非常可觀。


我比較想介紹的是,我看過關於秦始皇的影視作品和小說,放在本文下半段。


下圖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的參觀路線,時間,約三個小時就可以看完兩個園區了。

導覽路線







  
簡短的影片介紹,陵地的範圍。




【秦兵馬俑坑】

http://www.bmy.com.cn/2015new/contents/463/18357.html

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7000餘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鋒刃銳利,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禦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大量使用金銀為飾品和構件,製作非常精巧,被譽為“青銅之冠”。


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正式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至今已接待中外觀眾近7000萬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秦兵馬俑先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秦兵馬俑每到一處就引起當地轟動,已成為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10101日,占地3386畝位於秦始皇陵核心區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築遺址、陪葬坑等。


2011930日,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正式對外開放。0006陪葬坑位於秦陵內城以內,封土西南,2000年發現。面積約410平方米,出土彩繪文官俑8件,御手俑4件,銅鉞4件,木車遺跡一乘,殉葬的活馬約20匹。9901陪葬坑位於秦陵內外城之間,封土東南,1999年發現。面積約800平方米,199958日至615日,對陪葬坑的中部進行試掘,試掘64平方米,在中部棚木之上出土青銅大鼎一件,重212公斤,口徑71釐米,高61釐米,在北部過洞中出土11件彩繪百戲俑。出土的陶俑,不著鎧甲、不穿戰袍,上身赤裸,下身著裳。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一二三號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迥然不同。有學者認為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徵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20116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秦陵博物院又啟動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築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資料摘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官方網站


關於兵馬俑的史料非常多,官方網站有詳盡的介紹,我也就貼貼照片就好。









【一號館】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帝陵東側15公里處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已發現三座,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三座俑坑占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19743月,臨潼區西楊村的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的殘片。後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試掘,確認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號兵馬俑坑。一號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資料摘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官方網站

更多詳細介紹,很推薦到以下網站閱讀http://www.bmy.com.cn/2015new/contents/488/20175.html





兵馬俑的修復,還在進行中。上次,2014年來的時候,跟這次來,看到一號館後半部的兵馬俑修復狀況,就不太一樣了。現場都還是有工作人員在進行修復。




【二號館】

19764月,在一號俑坑的東端北側20米處,又發現了二號兵馬俑坑。二號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據現地表深gq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從試掘的情況推斷,二號兵馬俑坑內埋藏陶俑、陶馬1300餘件。二號俑坑較一號俑坑的內容更豐富,兵種更齊全,是兵馬俑坑中的精華。

資料摘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官方網站

更多詳細介紹,很推薦到以下網站閱讀http://www.bmy.com.cn/2015new/contents/488/20175.html








【三號館】

19765月,在一號俑坑的西端北側25米處,又發現了三號兵馬俑坑。三號俑坑的規模較小,平面呈“凹”字形。東邊有斜坡門道,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457米,距現地表深5254米,面積520平方米。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有學者認為,它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坑的指揮部,古代稱為“軍幕”。

資料摘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官方網站

更多詳細介紹,很推薦到以下網站閱讀http://www.bmy.com.cn/2015new/contents/488/20175.html




  

【陳列廳】

1980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青铜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铜车马的形制是模仿实实在在真车的形状。以前考古发现的车都是木质的,出土时已腐朽,铜车马的出土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车驾的真实面貌。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公斤,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

資料摘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官方網站

更多詳細介紹,很推薦到以下網站閱讀http://www.bmy.com.cn/2015new/contents/488/20178.html












 看完主要園區之後,憑票坐車前往麗山園(還好不用再買車券)。



前往麗山園~






麗山園

出於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置陵寢,特別是帝王陵。秦始皇帝陵位於驪山北麓的洪積扇上,地勢高拔,環境秀美。驪山林木蔥郁,穀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秦陵猶如蓮蕊居於正中,呈祥瑞之象。在帝陵北部,可見渭河橫貫關中平原,至此處迂回流轉,似銀蛇橫臥,灼灼可觀。秦陵依山傍水,周邊形式之美、環境之秀為關中之冠,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後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


   另有學者研究認為,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辟新園的做法,是其一墓獨尊思想的反映。贏政完成統一大業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沖”之地,恰恰處於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當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台原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是一處極為理想的墓地。

資料摘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官方網站

更多詳細介紹,很推薦到以下網站閱讀http://www.bmy.com.cn/2015new/contents/488/20171.html


後面小山丘,就是秦始皇的陵地。
聽說以前被當作公園小山丘的時候,還有樓梯走上去,小孩子們常常在上面玩耍。現在都不行惹~~
公園一角,想說我們是散客,怎麼突然出現一個導遊,講東講西,感覺很專業,是園區的導覽員。
但又不知道她到底葫蘆裡面裝的是什麼藥

後來走到最後,才發現她是 賣 玉 的。
我們趕快跑掉~


欸~~~ 因為是墓地,就拍照就有限惹。


[陪葬墓群]

在秦始皇帝陵區中現已發現的陪葬墓區有四處:第一處位於陵墓現存封土的西北角,有甲字形大墓一座(面積288平方米);第二處位於陵園內城的北半部東區,有墓葬33座;第三處位於陵園西側內外城垣之間,有墓葬61(面積153萬平方米);第四處位於陵園外城垣東側的上焦村西,有墓葬17座。根據試掘情況,專家推測這些陪葬墓群的墓主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以及內室和後宮的從葬者。考古工作者曾對第四處上焦村西陪葬墓群中的8座進行了試掘,共發現7具骨架,其中女性2人、男性5人,除其中一女性為20歲左右外,其餘6人均在30歲左右。墓主大多身首異處,其中M15墓主頭骨上還插有一支箭鏃,顯然死於非命。這8座墓葬都有棺槨,且有一定數量的陪葬物,但這些也只是徒增粉飾,散亂的屍骨才是對墓主宿命的悲慘說明。


   8座墓葬出土了約200件器物,材質分別為金、銀、銅、鐵、陶、玉、蚌、貝、骨等,此外還發現了漆器和絲綢的殘跡。這些器物的組合以實用器為主,如陶釜、盆、甕、罐以及銅鍪、甑等,而冥器如陶鼎、盒等則較少。

資料摘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官方網站

更多詳細介紹,很推薦到以下網站閱讀http://www.bmy.com.cn/2015new/contents/488/20171.html




關於秦始皇和秦國的統一,有幾部影視作品可以推薦

1. 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

1989年公映的中國電影,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小說《秦俑》改編,導演徐克和張藝謀擔任製作人,鞏俐和張藝謀主演。

2. 電視劇古今大戰秦俑情

陳嘉上、劉一志導演,安以軒、杜淳、羅嘉良等主演的古裝言情穿越電視劇。


我很喜歡《秦俑》的創作情節,寫三個世代的故事,分別是公元前200年秦始皇時代、民國初年的亂世時代,和2015年。這2015年,在小說原著作者李碧華小姐撰寫的1980年代,還是35年以後的未來,沒想到2015年之於現在的我們,早就成了歷史了。


3. 電視劇羋月傳

2015年作品,改編自蔣勝男7000字網路小說《秦宣太后》,總編劇為王小平,亦是鄭曉龍和孫儷繼《甄嬛傳》後第二次合作的古裝大型電視劇。內容講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太后”的女人、戰國時期秦國女政治家羋八子(秦宣太后)波瀾起伏的傳奇一生。故事和正史有點出入,就當作看故事欣賞。


4. 電視劇《呂不韋傳奇》

2001年作品,周曉文導演並製作的古裝歷史傳奇劇,由張鐵林、寧靜、吳軍忱、高虎、陳好等主演。戰國末年,諸侯割據,列國爭霸,堪稱亂世。西元前261年,年輕的衛國大商人呂不韋來到世風淫迷的趙國都城邯鄲,由此展開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歷程。故事主線,演呂不韋如何讓他和夏蓮生的孩子,當上秦王,就是秦始皇贏政。故事和正史有點出入,就當作看故事欣賞。


5.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作者: 呂世浩

呂老師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被臺大學生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在COURSERA開設的「秦始皇」課程,更是MOOC第一門中文文史課程,一開課便引起巨大迴響,選修人數超過四萬三千人,學生遍及全世界。


這本書非常推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7327

6. 小說《大秦帝國》作者: 孫皓暉

這本小說有六部十一冊,有得獎,也被改編成電視劇。非常推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085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