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觀完中嶽廟,我們到嵩山腳下的嵩陽書院走走。嵩陽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其他三個書院分別是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和河南商丘城南的應天書院(睢陽書院)。

嵩陽書院的前身是北魏孝文帝時的嵩陽寺。北魏時佛教盛行,僧徒多至數百人。

公元612年,隋煬帝為了讓道士煉制長生不老的金丹,將嵩陽寺改為嵩陽觀。到了唐代,嵩陽觀成為皇家行宮,更名奉天宮,唐代的幾位皇帝都曾親臨到此,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還兩次到嵩山訪著名道士潘師正。

五代時期連年戰亂,社會動蕩不安,官辦學校逐漸衰落,書院成了繼承學統、傳遞學術薪火的獨輪車

1035年,北宋仁宗敕令重修書院,更名為嵩陽書院。北宋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十餘年,教《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以孔孟學說為理論體系,並使其有所發展。教學理念的核心是「理」,被稱之為「洛派理學」。嵩陽書院從此名聲大振。 程顥、程頤這兩個名字在歷史課本出現過,當時念了半天,其實也不懂他們的人生大道理是什麼。

明朝末年,書院毀於兵火。清代重修。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書院教育的千載歷史宣告結束。

翻了一堆歷史,發現這個地方從寺,到觀,到書院,集佛、道、儒三大經歷。我們今天參觀的嵩陽書院建筑,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時重新修建的。



主建築都有所謂的中軸線和中軸建築。在中軸線上的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我們參觀的時候,是一道一道走進去。




中軸線兩側有配房相連,在這裡有106個房間,相當壯觀。可以想像當時在這裡上課、念書的學生們很多。

書院內有千年古柏和大唐石碑,都是珍貴的文物。

下圖就是大唐碑,《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這大堂碑在書院大門外南側,高9米,刻立于唐天寶三年(744年),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練丹之事。由李林甫撰文,書法家徐浩以古隸楷書。背面和兩側有歐陽修跋文及遊人題詞。



大唐石碑,碑文清晰可見,力道渾厚,又不失灑脫。我非常喜歡徐浩的字體。



這碑文頂上,有非常厚重的石頭當帽子。到底當時是怎麼把這個帽子戴上去捏?!



往前走,看到兩株非常老的柏樹,是全中國最老的柏樹,有四千五百多歲了。這兩株柏樹,叫做將軍柏,小的稱為大將軍,大的卻稱二將軍。

相傳,西漢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登遊嵩山加封中嶽後,來到這裏遊覽,他一進來就看到一棵高大的柏樹,仰望許久,非常感嘆,信口賜封為「大將軍」。

封罷大將軍,漢武帝在群臣的呼擁下往前走,來到正中院看到一棵柏樹比「大將軍」還要高大的樹,因為皇帝「金口玉言」,大將軍已經封過,只好封其為「二將軍」。

漢武帝繼續向後走,看到一棵更高大的柏樹。漢武帝猶豫了一下,乾脆將錯就錯,按先來後到次序封之為「三將軍」。

最小的樹被封為大將軍,另外兩顆柏樹都不開心。「大將軍」感覺自己名不副實,受之有愧,沒臉抬頭見人,久而久之,慢慢地變成了彎腰樹;「二將軍」心生不滿,卻不敢直言,後來悶得肚子都炸了,變成了空心樹;「三將軍」則是又惱又怒,一氣之下,自焚而死。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三位柏樹、三位大將軍的故事。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