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逛完嵩陽書院,繼續往山裡走。從一點走到一點四十幾分,才發現這段路可以開車上來。

我的驢友在嵩山導遊全景圖前端詳了許久,轉頭跟我說,我們要爬這個1492公尺高的峻極峰,我的臉差點沒綠掉,我們剛剛已經在太陽底下走了約兩公里、近四十幾分鐘,都下午兩點了,還沒吃午餐咧。歪唷~~~~



我以為我們來嵩山是來看嵩陽書院和少林寺的,就是來過嵩山了。從我驢友的眼神中可以看出,顯然不只這樣。我的驢友說,我們是要來爬山的我心裡暗道:「好吧,爬就爬吧!算你好運,遇到一個很能走的」。這時候的我,還沒有心理準備要親自走到五嶽頂峰。是從中嶽開始,然後南嶽、西嶽、東嶽,一步一腳印走上去,現在只差個北嶽還沒登頂。

此時下午兩點了,還沒吃飯,也沒乾糧也快沒水了,就這樣上山嗎?!附近有個攤販,叫了一碗泡麵跟兩顆茶葉蛋,補充了一點熱量後,就上山。我的驢友真好運,遇到一個可以爬山的,飲食可以很簡單的人,可以湊合湊合說走就走上嵩山。




走過收票口,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塊門牌,頂額上寫著尋真」二字,門坊上裝飾著代表道教的葫蘆。



門坊兩排寫著 足踏名山尋真道道達仙境,  心悟紅塵過此門門通神宮。沒在凡間,怎麼知道有仙境;沒在紅塵滾過,怎麼知道有神宮。

我們來上仙境,通神宮吧!爬山的時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還沒拍完,寫遊記的時候,這部電視劇已經熱播兩年、我也剛看完這五十八集,邊聽電視原聲帶邊補寫遊記。趙又廷的夜華,無人能比啊~ 楊冪的白淺很不錯,劉亦菲的白淺,更有靈氣,可惜電影拍得零零碎碎。原創用了很多道教的元素在故事中,一直很想寫些觀後感,卻不知道從何下筆。

走過這門,此後就是一路階梯往上。登頂的路線有三條,我們走下圖中間這條往上,逆時針走左邊這條往下,參觀大法王寺後,結束今天的行程。




接著還是樓梯,還真是不能一步登天,得一步一步走呀。



經過一個老君洞,老子當年在嵩山修道,聽說他是在這裡完成道德經的傳寫。這門兩旁寫著:「步石級直參老君,乍回頭已隔紅塵」。此時還沒隔紅塵,真正的樓梯還沒開始呢走過老君洞,還是樓梯,永無止盡的樓梯。

走過這金鐘樓之後,迎接的是另一段樓梯。




抵達正陽門。山之南坡、水之北岸為陽,這正陽門,正是山的南面。我們繼續往上走。



踏過千萬個階梯之後,地勢漸高,海拔也拉升了,可以遠眺對面的山頭,還有太室山的岩石肌理。





這幾年走過一些山頭,可以看到地質作用不同,每座山的姿態各異、岩石肌理也各有特色。每次回想曾經走過的許多地方,都精彩萬分。

這時走過一面山壁,上面是李白寫的贈嵩山焦煉師,描述自己離開長安之後。為了造訪焦煉師而盡登少室三十六峰都沒找到她(焦煉師看來是個女的)。李白沒有得到他夢想的仙丹,所以寫這首詩遙寄給她。現在寫來奇怪,這裡是太室山,但李白是登少室三十六峰尋找這位焦煉師,怎麼這首詩會刻在這裡呢?!




走過中嶽行宮,繼續往上走。回頭看,這時候可以感覺山勢的挺拔了。


走到山陵線上了,山腳下的平原景色一覽無遺。天啊~ 這就是中原




峻極峰,這是我來香港工作的第一座五嶽。







下山又是千萬個石階,這次我沒帶護膝,加上前一天才下跪禮拜飯店,小腿筋竟然開始出現陣痛。





進入嵩山公園的套票包括法王寺。等我們抵達法王寺的時候,已經是五點四十分了。我們從側門進去,也沒人阻攔我們。



側門一進去,就是寮房,寮房外是一堆散亂在地上的行李,看來這裡要進行禪修活動,這些人正在準備掛單(掛單,寺廟用語,即一般住宿的住宿登記之意)



往前走幾步,看到上下兩層整排的大通鋪,還有門外窗台上的一排鞋子,看來有些禪修活動已經是進行式了。



不知道在這邊修行的學生們,都上些什麼課。我很喜歡這間法王寺的感覺,相當清靜、又接地氣。




樹齡達兩千多年的銀杏樹,感覺是這趟旅行老天安排的定心樹。這千年老樹跟我低語說了一些秘密,大概是問我闊別紅塵的感覺怎麼樣。我想我應該是跟祂說,我大汗淋漓,身心舒暢。



話說這法王寺是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這中原的寺廟跟樹,都是來比老的。

大法王寺內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樹齡已是無從考證,但在兩棵樹下各立有一牌,上面分別書寫有「摩騰手植樹」、「法蘭手植樹」的字樣,傳說這兩棵二樹分別是東漢時期兩位高僧親手所植。

這兩棵樹受到了千年佛法的熏陶,聽說每逢秋冬的子夜時分,樹上會傳出木魚聲和誦經聲。

銀杏的生命力看來很強,大樹腳下,根與泥土交際之處,也有小銀杏破土而出。



這字挺好看的,走近一看發現是于右任的題字,趕緊來照一張相留念。



走過于右任的題字,便是西方聖人殿,接著是最後一殿藏經閣。令人驚豔的配色,在夕陽餘暉的照射下,顯得特別安定祥和。藏經閣裡睡著一尊臥佛,沒有對外開放,我們僅能從窗口小洞窺伺一二。







此時已六點,太陽即將下山,走到最外院,看見許多小行者,穿著鮮豔的橘色制服在庭院嬉戲,似乎在等待甚麼活動的開始。在大雄寶殿內和釋迦摩尼佛祈福的時候,我隨喜了一點現金,貢獻給這些來學習的小孩兒們。感謝法王寺舉辦精進活動,讓孩子們學習,希望這一點微薄的隨喜金,可以略幫助一二。無論是多一點飯菜,或是多幾雙鞋子,或多一點棉被;希望這些被送到寺裡學習的孩子們,無論什麼原因被送來,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學習與照顧。








夕陽西下,內地人肯定知道,許多剛下山的旅客走到這裡已經體力不支,因此開著車在這裡停泊,看到下山的旅客就問是否需要送一程。還好有這些在地的服務,不然我快走不動惹。

今天一早逛了中嶽廟,下午逛了法王寺,到底寺與廟,佛與道,到底怎麼分別呢?我還認真谷歌一下。

」被後世認定是佛教建築。但據考究,「寺」本身在朝廷的侍衛,《說文解字》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是古代官署的名稱。秦以官員任職之所,都通稱為「寺」,如掌管刑獄的中央審理機構名為「大理寺」。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後歷代王朝都開始沿用其制,直到清朝。

至於「寺」演變成為用來指佛教建築,就是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天竺僧人騎著白馬馱經東來,暫住在當時負責迎賓的「鴻臚寺」。漢明帝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將「鴻臚寺」改建並取名為「白馬寺」。佛教傳入中國後,隋唐之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並逐漸將僧人的居住地方稱為「寺」

至於「」,在古代則是供奉祖先、天地鬼神及先聖名賢的地方,但「廟」的規模其實有嚴格的等級限制,並不是隨便肆意興建擴大。《禮記》曾指出「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君主的祖廟稱為「太廟」,其他官爵的人士可按制度規定,為家族祖先興建「家廟」。

漢代之後,原本供奉祖先的廟,逐漸與「土地廟」等祭祀神祇的神社合併,更變成「城隍廟」等地府管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的神社。而「廟」也是用來敕封、追謚先聖名賢、文人武士的地方,如「孔廟」、「關帝廟」等。

至於「」則與「廟」相似,也是子孫後裔祭祀祖先、先賢烈士的地方,亦稱「祠堂」,同時也是紀念偉人而興建的供舍,如廣州「陳家祠」、紀念為國捐軀烈士的台灣「忠烈祠」等。《漢書·循吏傳》曾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即是祭禮不絕。」因此祠堂最早出現在漢代。祠堂日漸增多,就要追溯到東漢末,當時社會為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紛紛興建祠堂,甚至有活人為自己修建「生祠」。

」本身原指不是道士修道的地方,東漢劉熙曾在《釋名》指出「觀者,於上觀望也。」即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天象的地方。據《史記》記載,漢武帝聽信方士公孫卿,指東萊有神仙好樓居,於是在甘泉建造「益延壽觀」,自此以後建觀風氣盛行。據說,最早住進皇宮所設的「觀」的道士是漢朝汪仲都,他因為醫治漢元帝頑疾有功,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道教徒為了感激皇恩,將道教建築稱為「觀」。

說到「」,尼姑所居住的地方是很多人對它的印象,但原本並非如此。據《釋名·釋宮室》所述,「草圓屋謂之庵」,「庵」是指一種所謂「結草為庵」的圓形小草屋,古代文人的書齋也稱作「庵」,如「老學庵」、「影梅庵」等。在古代,中國僧人常在靜僻處用庵蓋成一座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稱這些小屋子為「庵」。漢以後,出現一些專供佛教出家女眾的庵堂,於是「庵」也就專指尼姑居住的處所,俗稱尼姑庵。

以上,說文解字,引經據典,看完之後可能都忘光光。

今天晚上住伊川,離登封市約60公里,開車約50分鐘的地方。洛陽市的酒店,因為花季而價格翻倍,因此找了一段車程外的酒店落腳。

這天晚上,我們誤打誤撞找到一家超好吃的槐店王婆火鍋店吃晚餐。原本在嵩山一直嚷嚷說要喝酸梅湯,沒想到這裡就有酸梅湯。我們上傳照片到微信,就免費送酸梅湯一壺,真是太划算了

這王婆火鍋店以蝦子出名,原來是上菜前,會先上一個大鍋,鍋上佈滿煮熟的蝦子,鍋裡面是馬鈴薯、玉米和各式香菜與香辣麻油組成的湯底。把蝦子吃完之後,再加湯水變成火鍋湯汁,下單點的青菜和麵條。

我這個吃鍋邊素的,常常寫遊記沒有什麼美食好分享。別人吃蝦吃魚吃大肉,我再怎麼吃就是青菜豆腐,好一點的有山藥蓮藕。下午爬山耗去許多體力,我也塞了很多食物。這一頓晚餐的味道真是令人難忘。



今天完成了八處十一景的兩項,中嶽廟和嵩陽書院,明天繼續加油。

編號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達標
1305-001
太室闕、中嶽廟
中嶽廟V
1305-002
 
1305-003
 
1305-004
 
1305-005
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塔林、初祖庵)
 
1305-006
 
1305-007
V
1305-008
周公測景台、觀星台
 

(待續)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