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680557953spp9pqonnr.jpg

 

今年的秋分是九月二十二號,剛拿到老闆的批准可以回台灣放假,順便出差。台灣十四天隔離的飯店還無法確定,只能飛機落地後檢疫中心安排;回香港十四天隔離的飯店已經訂好了,我正在列清單準備一個行李箱,先把簡單生活用品跟乾糧送到香港隔離飯店寄放,回香港的時候就直接進香港飯店隔離。

 

工作上好多待完成事項,瑜珈課或健身房也沒時間去。

 

秋分,太陽直射赤道,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和「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

 

秋分過後,就等著過中秋節,十月一號。原來秋分過後,不到一周的時間,太陽直射赤道再往南一點點的位置,月亮剛好行駛到和地球和太陽同一條直線上的位置,就是中秋節了。

 

20200922093658_17.jpg

 

今天介紹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中秋節的名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跟著蒙曼品詩,開始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等不同角度去分析一首詩所創造的情境,讓我印象深刻。是學生時代唸國文都不夠用心嗎?以前對這樣幾個角度去剖析詩句,一點印象都沒有,慚愧。

 

第一句講中秋月夜的顏色和聲音,第二句寫味道。

 

蒙曼分析道:「在中國古人的心中,每個季節都有特定的花朵。比如春天的代表是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那是春天的顏色;夏天的代表是荷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採蓮曲〉),那是夏天的風姿;秋天的代表是桂花,『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宋之問〈靈隱寺〉),那是秋天的氣韻。」寫得真好。這一段我從網路文章上,看到好多地方都有這段描述,卻沒有看到是來自蒙曼。不知道這樣的分析,是來自蒙曼被抄襲,還是相反。

 

第三和第四句就白話了,講月圓夜的相思,望月雖同,苦樂各異。有的人闔家團聚,有的人望月懷遠。

 

香港中秋連假,從十月一號的周日一直放到十月四號的周日。我的飛機在十月二號回台灣,中秋節是一個人在香港過,在辦公室過,十月一號當天晚上還在家工作到晚上十一點多,整個人很虛脫。還好,就快要可以回台灣了;很幸運地,後來一切都很順利。

 

中秋節的隔天,我回到台灣。在進入隔離飯店前,家人從機場把我送到飯店的一小時,有短暫的相處,這就是我今年的中秋團圓了。

 

疫情肆虐的2020年,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