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對我來說有幾個記憶點。
第一個記憶點是高中的時候,讀張大千傳記,得知張大千在敦煌模擬佛像壁畫,造就他用色上的金碧輝煌,還有飛天神女婀娜多姿的線條;還因為他摸壞壁畫,發現敦煌壁畫裏面還有一層,記載著不同時代的藝術文化。
第二個記憶點,就是大學的時候參加民族舞蹈社團,社團的團員在五月的花城舞展表演一齣即為美麗的舞蹈--飛天,就是以敦煌壁畫裏的飛天仙女做題材的表演。
第三個記憶點,是最近幾年開始閱覽佛經相關的書籍與佛教,許多佛教經典先是從印度北傳,在中亞與西域傳播,然後才慢慢傳入中原。所以玄奘取經是先往西走,然後往南,進入印度。在這條路上,敦煌,也是充滿許多人在此地修建三寶佛陀壁畫,渴望透過這些付出得以布施或消災解難,尋求心靈平靜。
@ 敦煌莫高窟 9AM
敦煌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主稱沙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敦煌已有少數民族居住。《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月氏族居於敦煌與祈連之間,敦煌一名就以此明確見於史冊上。
西漢漢武帝正式設立敦煌為郡之後,下設玉門、陽關、中部和宜禾四個都尉,分別鎮守敦煌境內的南北兩條絲綢古道。此時的敦煌郡,擁有相當今日新疆東部邊緣、敦煌市、安西、肅北、阿克塞等地,人口將近四萬。
歷史上的敦煌,是塞種、月氏、烏孫和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結地。敦煌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有四個: 中國、印度、希臘與伊斯蘭。
東漢地理學家應劭解釋敦煌二字,敦,大也;煌,盛也。大和盛就是開拓和發達,概括了端煌的歷史地位和狀況。
無論西漢的張騫或東漢的班超,漢代的絲綢之路都是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延伸到敦煌,至少分開南北兩路,北道出玉門關,南道出陽關,通往西域各國。不管東往西來,敦煌都是必經之地。外國使節、僧侶、商賈,均得在這裡等候簽發通行證。有的停留在敦煌學習風土人情和漢語;有的就在敦煌開店設市,將貨物易手。而西去的使節、官吏、戌卒也要在此準備糧草、熟悉西域語言,做好出國的各種準備工作。位處綠洲的敦煌正好款待東來西往的人們,無形中成就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了絲綢之路上最大的通商口岸,和國際貿易市場。
三國時代,中西交流十分頻繁,至唐代更為鼎盛。據說每天有早、中、晚三次集市,買賣十分興隆。此時莫高窟壁畫中出現了許多西域使者、商人、僧侶的形象。
宋元以後,隨著海上航道的發現與利用,路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加之敦煌地區戰亂頻繁,到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明政府遷徙沙洲百姓至肅州境內,劃嘉裕關而守,敦煌被孤懸關外,曠無建置二百年,田園荒蕪,作為國際大城市的敦煌從此式微。
二十世紀之後,隨著敦煌藏經洞震驚中外的大發現,敦煌石窟藝術及文物價值獲得重視,敦煌才又吸引四面八方來的訪客,敦煌又在古絲路上崛起。
(以上簡介摘自 http://www.mogaoku.net)
莫高窟近年來因為有過多的訪客參觀,導致風化速度很快。為了讓遊客可以了解莫高窟的藝術文化,又能保護到這麼珍貴的文化遺產,因此莫高窟當局在十幾分鐘車程以外,建立了一個很大的影視廳,介紹敦煌莫高窟的歷史,然後才驅車前往莫高窟,隔離人潮。
現在莫高窟的每一個洞也都上鎖了,要看壁畫一定要跟著當地的解說員一起走。每天會有幾個解說員,每個解說員的路線都不一樣,固定一個解說員講解十個洞。
當天的人非常非常多,我們的解說員其實沒有講足十個,加上隨行很多年紀很大的老先生老太太,走到一半說要上廁所、或是走到一半走不動的都有。狀況很多。這種旅遊的品質都不夠好。
加上來看莫高窟的遊客,多半是觀光性質,走馬看花居多。因此解說員好像也都簡單說,我聽起來很失望。我相信這些解說員們一定知道很多東西,但是礙於帶團,免得說了過多人都散了,不好管理,因此只有簡單帶過。坦白說,解說員管秩序的時間還比較多。
我是非常非常失望的囉~~~ 不過也只能接受這種狀況~ 隨著中國大陸的觀光業逐漸成熟,以後都要盡量自助囉!!
不過,聽說以後莫高窟都不對外開放了,要看壁畫,只能看等比例的印刷品。還好有早點來看看~
莫高窟,我們來了! |
這白色的泥牆,跟下方有階梯有欄杆撐起來的混和牆,都是現代化翻修的。 |
這種橘好美! |
相當古典美的屋角,背後現代化翻修的牆,也很融入原本的樣子,看得出來細心修建與保護。 |
每一個洞窟都有兩道門,外面是木門或鐵門,裏面是紗窗門。每一個門都有鎖。 進去前要開鎖,一走出來就立馬鎖上。 |
聽說以後就只能這樣認識莫高窟了 |
Add caption |
這幾層樓的裏面,就是一尊超級大佛! |
這窗欞的顏色,正是國畫顏料中正牌的赭石。絕對的美! |
這樓排挺氣勢磅礡的,這字也寫得好看~ 古色古香,就怕風化了~ |
糾假掰的照片,一定要秀一下 那時候有點胖,現在緊實多了 XD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