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襄陽到武當山腳下,約135公里,歷時約一個半小時,抵達武當山腳下時,約下午四點多。我們在山腳停車,簡單帶了細軟,輕裝上山。
武當山門票240,內含車票100大洋。一上南岩客棧,我們就丟下背包,在黃昏下快步前往南岩寺,無奈抵達時已過五點半關門時間,我們只好在黃昏中,悠悠然地返回,在山頂上的小店吃了晚餐,回客棧休息。
在武當山上睡了一晚,比想像中要豪華的一個夜晚;隔日早晨八點,吃了簡便的早餐,和著幾點綠豆的水稀飯,白色小饅頭,夾著帶點辣味的酸菜,一如預期簡便的飲食,然後我們輕裝上金頂。
張三丰,我終於來找你還有傳說中的倚天屠龍功了。是在怎樣的武當山,體悟出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法與劍法呢?
春天,百花盛開,山徑間點綴著櫻花、梅花與其他不知名的花,讓人走起來輕快舒適。第一個遇到的景區,是榔梅祠,祠內外種了幾株梅花,煞是好看。回家翻看這張照片,好像畫一般,紅色的建築在怒放的白梅掩映下,交相輝映,在道教聖殿的武當山區中,莊嚴又不失熱鬧。
繼續往前走,便是永無止盡的階梯,沒想到五公里、約兩個小時半的路程,比想像中要長許多。我已經習慣了這樣旅行,在空氣清爽的山林裡,盡情享受鮮美的空氣,留著暢快的汗水,在看似永無止盡的階梯與山徑上前進,然後抵達我要去的地方。
走過黃龍洞,拜過南天宮,我們開始上三個天門,隨後到金頂。
這是一天門,陡上的階梯,落差頗高的石階,還有被磨踏出光的石面。
過了一天門之後,是走下坡。我綁上護膝,輕輕地跟自己說,想要走得久、走得遠,就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膝蓋。
陡下之後,來到二天門前的階梯,沒想到是另一段更長的陡上階梯。
二天門過後,三天門就在不遠處。這三個天門都架了鷹架,看來是要重新修整。
走過三天門,發現這武當山上金頂的路程,比黃山還難走。
今天的天氣還算暖活,但在山陰之處,中午時分草坡上還積著雪,可見入夜之後,天氣是非常寒冷的。
走過朝聖門之後,便看到武當山的大銅牌。這時候已經是十一點半了,我們花了三個小時才上到接近山頂的廣場。
我們從圖中的人龍之尾排隊開始,小步小步前進,直到我們獲准入太和宮,歷時一小時。信眾非常多,大家手拿一袋金紙,連同塑膠袋整批丟進香爐,導致化學顆粒燃燒上升,一陣又一陣的黑煙往天空衝去。
這樣有害環境的狀況,不知道要多久才會被檢討改善。誠心希望,能盡快宣導、規劃,避免聖地的空氣汙染。
人潮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少多,後來才得知,原來這天是觀音菩薩農曆二月十九的生日。看來,我一直都非常有佛緣。還記得去年去九華山,巧遇地藏菩薩農曆七月三十生日;而我去年去普陀山,是釋迦摩尼佛農曆四月八號誕辰,去香港慈山寺是觀音菩薩因為出家而有的農曆九月十九日生日。
入太和宮之後,還要進入紫金城,是另一段排隊的開始。我們先進了轉運殿,在一開始排隊的時候,也不知道我們去拜訪的是怎樣的宮殿,進去之後,是更狹窄、擁擠的空間,原來轉運殿就是讓信眾在狹窄的空間中,繞著佛像轉一圈;在黑漆的轉運路上緩緩前進,在ㄇ字路線的路徑出口,重見光明,別有一番體會。
要上金頂還要另外購票,超奸詐的吧!都已經上來了,怎麼可能不夠票上金頂參觀呢?!
這裡票價27塊,正好有人多買票,便宜賣我們一張20塊,於是我們很幸運地省了幾塊錢,開始另一段壅塞的排隊之旅 。
這一趟上金頂、問道武當,記憶中滿滿都是人潮擁擠的畫面,還有在不同的鷹架下站立等待時,害怕鷹架坍塌的妄念。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嶽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岳太和宮的地位僅次於北京的皇宮了。
前往金頂區,左方倚地勢而建的圍牆,在高聳的山尖上,蔚為奇觀。當時的心情卻沒那麼輕鬆,都是擠擠擠~~
出了圍牆區,準備上金頂。此時,已將近山之巔,山下景色一覽無遺。
金殿高5.54米,寬4.4米,進深3.15米,結構嚴密精確,密不透風,殿內供奉「真武祖師大帝」的鎏金銅像,重達十噸。根據史載,金殿是由20噸精銅和300公斤黃金在北京鑄造而成,然後再送往武當山的,至於如何運上來的至今仍是謎團。金殿最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導體」,每逢電閃雷鳴的時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霹靂卻擊不到金殿,這一奇觀被稱為「雷火煉殿」,金殿造了已經有六、七百年了,但依然完好如初,光彩奪目。
金頂區有父母殿,殿外橫批寫了「天長地久」四字,讓我印象深刻。
金頂區的建築都還保留著明朝的木結構體,看似老舊,卻著實純樸。山頂上時有風雨,能夠保留至今,都不容易。
我找了網路上俯照太和殿的圖,在夕陽照映下,紫金貴氣瀰漫,空靈中又顯得皇恩浩蕩。
![]() |
太和殿的圖 |
因為一路都在擁擠中,都忘了自己曾走過甚麼樣的路。初心是拜訪空靈又紫金貴氣浩蕩的聖地,但當天遊客非常多,在擁擠排隊的過程中,只記得維持身體平衡,小心看管隨身之物,保持心平氣和,當下沒有多餘的心思去察覺自己曾經走過的路。
正好讀到蘇軾「寄蜉蝣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因為很靠近赤壁之戰的所在地,懷念前赤壁賦,這蜉蝣二字一直縈繞在腦海中。忙忙碌碌中,還真像水中蜉蝣,擁擠熙攘中,生命就結束了。回顧照片,才發現當時的壯觀。
![]() |
金頂 |
網路上剛好看到這張白雪覆蓋的金頂。我跟自己約定,二十年後再來。
最後,附上武當山的山形圖,回味我們的金頂。
![]() |
武當山 地圖 |
看完金頂之後,也快兩點了,於是我們匆匆下山,趕著五點半以前要拜訪南岩宮和紫霄宮。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西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西元1412年)擴建。南岩宮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
南岩宮的總體佈局是九宮中最靈活的,既嚴謹,又極富變化。人們帶著一種“只見天門在碧霄”的幻覺,仰登天門。入南天門後,忽隨山勢轉折急下至小天門,兩座大碑亭雖聳立眼前,卻完全突破了對稱格局。再轉崇福岩,才到宮門——龍虎殿前。進門以後,眼界略顯開闊,飾欄崇臺,層層疊砌。登上崇臺,穿過大殿遺址,方才見到南岩石殿及相關建築。
快馬加鞭,我們跳著下山前進南岩宮,沿途看到上山的旅客,很多人都筋疲力盡的樣子,真是難為這些腳力不足的遊客了。約下午三點,抵達南岩宮,雪白的武當木蘭高雅地盛開,天光甚好,看得精神都來了。這天適逢觀世音菩薩生日,進香的信眾不少,粗壯的大樹上,掛滿祈福的紅布條,在微風中輕輕地飄揚。
南岩石殿,額書“天乙真慶宮”。坐北面南,建於懸崖之上。為石雕倣木構建築,其梁柱、檐椽、鬥拱、門窗、瓦面、匾額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裝。面闊3間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石殿。殿體堅固壯實,鬥拱雄大,而門窗紋飾則刻工精細,技藝高超。由於石構件頗為沉重,且又在懸崖峭壁上施工,故難度很大。因此,可以説南岩石殿的建造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
南岩宮的主建築「太乙真慶宮」, 建於懸崖之上,石殿外邊,有一雕龍石樑,石樑懸空伸出2.9米,寬僅0.4米,上雕盤龍,龍頭頂端雕一香爐,被稱為「龍頭香」。
太乙真慶宮 |
這些明朝的建築至今都還保留良好,我們找從小看電影就聽聞的「龍頭香」找了一陣子,原來穿過正殿,就是峭壁上的主建築「太乙真慶宮」。我們還巧遇台灣進香團,有莫名的親切感。
朝聖完南岩宮,約四點,我們又餓又渴,便在附近小攤旁坐下來休息。我買了一顆蘋果,山友則挑了一根黃瓜消熱解暑。這蘋果香甜多汁的味道,在一整天趕路後,特別美味,至今難忘。
我之前嚷嚷著說要吃冰,啃完一顆蘋果之後,看到冰櫃裡的雪糕,嘴饞得要命。後來我們買了一隻雪糕來吃,超級好吃。在汗流浹背之後的小憩,特別心滿意足。
回到南岩景區,我跑去郵局寄了一張明信片,可惜美麗的明信片都要成冊購買,單張明信片的風景均顯現不出武當山的靈氣。此外,又遇到要繳錢、店員代寄的服務,當下還沒有郵票可買,只能交現金。我匆匆地寫了一張寄給自己,後來也沒收到。很多景點區的店員說會幫遊客寄,但多半不能相信。只能花明信片加上郵票的錢,買一個可能到達的機會。
四點半,來到紫霄宮。夕陽西下,遊客漸疏,這裡莊嚴寧靜的氛圍,給人一種安定感。
紫霄宮 |
紫霄宮 |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神道旁,此宮亦建於明永樂十一年,是武當山上保存較完整的道觀。紫霄宮的主要景點有龍虎殿、十方堂、紫霄殿、 佳音杉、父母殿、太子巖等。此地周圍崗巒天然形成一把一把寶椅狀,故明代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現為為武當山規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宮觀。
沉醉在宮廟的莊嚴氣氛裡沒多久,就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原來是台灣進香團下一站也來到紫霄宮。這一團陣仗很大,前面有樂隊引路,接著有三太子起駕,帶領信徒朝聖。
我很喜歡南岩宮跟紫霄宮的莊嚴,只可惜來去匆匆。
下午五點,我們準備下山。在山下吃了酸辣粉跟牛肉麵,和臭豆腐果腹後,正式告別武當山。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