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兩天一夜的武夷山行,懷念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行經九曲溪,遠眺峭壁上崢嶸了八百多年的兩株桂花樹,在八百年後的此時此刻,船夫撐著船順流而下,一求桂花香。
@ 武夷山風景區
原本規劃一早去搭竹筏,沒想到這一天的票在早上九點多均售罄。還好隔天早上六點四十分還有票,隔天早上六點四十分耶!吼!! 還好還有票,買到票之後心情也比較底定,開始一天的爬山行程。否則跑這麼遠沒坐到竹筏,豈不可惜捏!
我們沿著九曲溪坐園區巴士到上游,一下車就看到九曲溪上的竹筏在溪水上漂流著。沿途也看到武夷山茗茶大紅袍的專賣店,還有「與猴娛情,不忘安全」的有趣標誌,可見這裡的猴子一定很多。第二天下午,在我們要離開園區的時候,還真的遇到驚喜。
@ 朱熹園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也是個福建人。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
朱熹講學的武夷精舍 |
朱熹像,好像我們的歷史課本有這張圖齁~ |
我一直好奇理學在說甚麼。理學講究的是三綱五常,「存天理,去人欲」,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視爲人欲,是封建綱常與宗教的禁欲主義結合起來。
這裡學所以發達,是因為唐朝武官當政,為了矯正風氣,因此提倡文人思想,理學得以發展。但是到了明朝,王陽明認為理學還只是格物所以致知,應當崇尚「心學」,後來導致明朝文人思想空洞,無綱紀以遵循,空談心性而腐敗。
我看完之後,覺得內外都要重要。心裡有小宇宙,即使小宇宙的根本是善,每個人的小宇宙還是會因為各種因緣長得不一樣;外在即使有綱紀有天理,不了解這些綱紀天理的運行,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樣無法融會貫通,僅是遵循綱紀而生活,就是繁複禮教的社會,肯定會有許多壓抑與不達情。因此,內外的觀察與學習都重要,才能達到所謂的天人合一,或是孔子說的,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走出武夷精舍,穩定的磁場與讀書的氛圍,至今彷彿還能感受到 |
朱熹在風景這麼好的地方治學,門徒眾多,欣欣向學,肯定過得又舒服、又充實。
@ 天游峰
下一個景點是又陡又險、但是可以一覽九曲溪美麗蜿蜒姿態的天游峰。
「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蕩,起伏不定。登峰巅,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遨遊於天宫瓊閣,故名天游,為武夷第一險峰。」
這密密麻麻的都是人群哪! 遊客正巧擠在棧道上,從山腳上可以看到山路的蜿蜒~ |
人粉多哪! 到大陸旅行,就得接受人多擁擠的狀況捏~ |
說得這麼美的天游峰,在上午十點,沒有雲霧,只有太陽,沿途的階梯上佈滿密密麻麻的遊客,一點也不浪漫,更看不出任何艱險。還好這是沿著山壁敲出來的石階,我不用擔心遊客的體重會把階梯踩垮。 ( ̄口 ̄)!!
只是太陽很大,人擠在天游峰的入口,過了幾分鐘才前進幾步。還好有山友在一旁說說笑笑,然後,不知不覺就到天游峰的頂端了。登山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即使路途辛苦,有人跟你一搭一唱,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沿途都是美景,然後就登頂了。其實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從天游峰上遠眺九曲溪,這就是我們明天早上要坐的竹筏! |
登高,盡覽武夷山的地質型態~ 嶺南的山,就長這個樣子~ |
登頂,然後,下山。登再高的峰,都還是要下山的,不是嗎?
下山的時候,經過一處畫攤,畫師現場作畫,可以將名字融入武夷山水中。因為我很久沒畫畫了,看到人家作畫,總想停下來多觀摩一點。看著老師拿毛筆皴出武夷山頭的姿態,再繼續觀察這山脈的肌理,想著以前對國畫教材裡的山水筆法總是感到困惑,當下頓時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畫,因為這裡的山,真的就是長這個樣子。
畫師把遊客的名字入畫,入到武夷山的風景中~ |
畫師用紗布根木棒作畫,實在厲害! |
這世界真大,光是中國就這麼大。中國文化這麼浩瀚,我們住在台灣小島,只看過台灣的山,沒有機會親臨中國山水的姿態,卻要臨摹中國山水畫,自然困惑重重。
當下的心裡其實很震撼。一是震撼於台灣經濟即將被中國的強大給一步步箝制的事實,自己一點點親身觀察中;二是震撼於台灣視野的狹隘-- 或許以前到美國留學、工作,就是國際化的培養,但現在全球的重心少不了中國,不了解中國的發展也就不夠國際化;三是震撼於台灣對於中國文化的培養與教育,很多文化扎根的過程,在紛亂的教改中,一點一點流失。反倒是文化大革命之後的中國,依舊掌握著山水文物等龐大資產,一點一點復興中。
我學習中國水墨,從沒看過這樣的山水,再怎麼臨摹都只是想像;我觀察中國的經濟,沒到內地實際感受民生的脈動與發展,再怎麼閱讀報紙也都只是瞎子摸象。
沉重了。
還是感恩自己有這個機會,去看武夷山的山水,再回顧一些山水畫作,別有心得。
回來上網查了一些武夷山的山水畫作,發現youtube上有很多老師的國畫示範。現在網路發達,學習國畫也不一定要跑到書局買又貴又厚的畫冊,還有老師把自己的畫技錄成影片,上網公布自己的畫作技巧。有別於過去師徒制,一定要跟在老師旁邊細細觀察,等待老師傳授技巧,再慢慢磨出師。當然囉,能夠親臨大師們作畫,那種風範、技巧跟細節的掌握,也不是靠youtube就可以領略學習的,有機會跟在老師身旁就近學習,還是很有福氣的。
@ 桃源洞
轉身離開,步下階梯往前走,我們經過全真派的道場,精緻的廟宇,乾淨的精舍,一旁還有乾木柴堆與菜田,顯然是個生活部分自給自足的環境。我很喜歡看家居人的乾柴堆。乾淨、整齊的柴堆,表示打理的人肯定是有條不紊的人,這個家多半整理得還不錯。
坐在階梯上,遠眺道觀 |
廣場前曬的水果乾,很有農家風味 |
時約正午,我們在階梯上即地而坐,拿出餅乾和水補充能量。這是今天的午餐,後來才發現原來我們這一天中午吃得這麼簡單。平常登山也是這樣席地而坐,補充糧食;像這樣的出遊,可以不用趕旅行社的行程,卡掉旅行的時間,吃著常常吃不完的桌菜,是很自在、幸福的。
『道觀創建於唐朝天寶年間(742-756年),是時武夷山仙靈之說吸引大批高士來此隱居修煉。會稽女冠孔、葉莊(後人稱三皇元君)結伴來武夷修煉,後皆結茅於桃源洞已開發成一方避世隱居的樂土,桃樹成林。宋詩人詹復詩曰:「遠尋瑤草到仙家,衝破雲間一片霞;道士不知興廢事,又來溪上種桃花」。』
明朝有許多道士前來修道觀,到了清朝衰微破落,接著歷經文革,被破壞殆盡。
「1991年,住觀道士對大殿內部進行整修,並用閩北珍貴木杉──紅豆杉雕刻了三清道祖聖像,像高二米一五,雕刻精細;裝配紅豆杉供桌、銅香爐、燭台和宗教用品,開展正常宗教活動。」
我們靠近主殿參拜,看到身著道士服裝和髮髻的男者正在跟遊客解說自己的派系和這座道觀的歷史。就近觀察這座道觀,建築精細,內部用品精緻,環境乾淨整齊,氣味清爽,想必是真有道士在這裡潛心修行、內外打理。
哈哈,現在想想自己也很好笑。不過我是有隨喜之後,才給人家求籤的唷!應該是太上老君給我的鼓勵,當下心情瞬間輕鬆不少。感謝太上老君唷~
這是面對道觀右側的太上老君石像,巨大的一尊石像,圓樸的線條,慈悲地笑著。 |
「1995年7月,桃源洞道觀和武夷山景區籌集資金刻製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並於1996年3月4日舉行盛大開光大典。老君聖像高十六米,寬十一米,厚十米;造像逼真莊嚴,神態和藹可親,線條暢然,灑脫自在,超然物外。現武夷山已成為世界人士研究東方道教一大窗口。老君岩雕的落成將無疑起到世界各國認識中國古文化一把金鑰匙。」
臨走前,回眸看了太上老君一眼。剛剛太上老君微笑看著我們吃餅乾果腹,開心閒聊。接下來我們誤打誤撞的小路,應該也是太上老君的指引,讓我有一趟深刻的回憶。
接著我們繼續往前走,在遊客通行的小徑旁,我的山友發現了一塊石頭,上面寫著「疑無路」三字,順著石頭上的箭頭往左指去,是一條又蜿蜒、又崎嶇的窄徑;往前看去,看似要穿過山洞,讓人期待山洞後另有天地,吸引著我往前走去。有人在身旁陪伴,當然是毫不遲疑、無有恐懼地踏上探險之路。
這條窄徑真的非常窄,只能容一人走過。窄徑忽高忽低,左拐右拐,還好窄徑上都有斧頭鑿成階梯的痕跡,表示前方肯定有路,加上不時看到散落的小垃圾,垃圾上都沒有灰塵,想必近日都還有人走過,我還是大膽地往前走,看看會走到甚麼地方。
最後我們穿過一條大石岩崩塌堆積而成的狹窄岩洞,走到盡頭時,豁然開朗。樹林成蔭,空氣輕爽,氣根又長又捲,但又沒有苔蘚堆積,別有洞天,卻不讓人害怕。
附近岩壁上還有題字,到底寫甚麼我也看不懂,不過我的同伴一眼就認出陶淵明三個字,真厲害。
走到此地,赫然發現「桃源洞」的指標。後來我上網查證,原來我們剛剛看到的道場就是桃源洞。以往入桃源洞,是要從六曲畔的小徑順溪水而上,穿過石洞而入。我們正好是逆向而行,逆向的路上,正好誤打誤撞走入傳統小路,因此有這等奇異的體驗。
我們從圖中的小洞走出來的,原本的路徑是從九曲溪畔的六曲處,婉轉而入。 |
『桃源洞位於武夷山六曲畔内,此地窮極幽深,石崖相倚成們,復履婉轉而入,石橋下溪澗流水,内忽平曠,日月放生潭布列洞口,四面還山,桃林片片;田疇可一、二十畝,彷如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故得名。』
這樣蜿蜒中尋幽探訪,還真有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感謝我的山友都不會阻攔我走很奇特的小路,所以一再發現很多驚喜。
我們繼續往前走,也擔心迷路;謝謝山友隨時幫忙查地圖,發現我們還好沒有離觀光路徑太遠。走著走著,也聽到人聲,才發現原來我們這條小路應該是傳統小徑,可能因為過窄,所以沿著這條小徑在山路上開發另一條較寬闊的觀光路徑。
倘若是從六曲溪畔往上走,還真的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文中提到種作的部分,跟我剛踏入桃源洞看到木柴與菜園的感覺相似。行文至此,相當感動。沿路上遊客不多,感覺也像是我們探訪世外桃源一般的感受,非常舒服。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有點害怕走失的我們,在走出無人小徑之後,豁然開朗,看到九曲溪上的遊客,正在高聲溪鬧中。 |
【小結】
我喜歡這一趟自助旅行,常常走完喧嘩紛擾的大眾路線後,還有體力切到其他小徑,遊客頓時減少,馬上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清幽與寧靜,甚或尋幽探訪秘境的機會。天地很大,當下就只有我們享受這片山林的感覺,非常棒。
敬請期待,下一篇的後山探險之路。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