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後,臨時起意上河堤賞漢江。天氣非常好,涼風吹來雖有點寒意,但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暖活起來,空氣也清爽,相當宜人。
 
這天也是好日子,酒店前有兩大幅新人的婚紗照,還有數輛禮車,在鮮花和大紅絲帶的裝飾下,喜氣十足。還看到新郎官在一堆親友的簇擁下,歡喜地準備迎娶,空氣中洋溢著熱鬧與期待的氣氛。

 

用過早膳後,立即出發前往襄陽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人工挖鑿的護城河。前一天晚上從地圖上看到頗有寬度的護城河,今天早上親臨這條人工挖掘出來的河道,更加驚嘆古人的浩瀚工程。

 

 

 

 

 

 

 

 

襄陽城

 

 
【襄陽城】
 
襄陽城位於漢水中游南岸,襄陽城約始築于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雄據漢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曆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
 
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於明代所建,外砌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牆均高8.5米,寬515米。共有6座城門: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城門由明萬曆年間的知縣萬振孫題額。
 
除了六個城門之外,另有四座角樓,名曰仲宣樓、獅子樓、奎星樓(三座角樓皆已頹圮,唯于1990年代初重建了仲宣樓)。在襄陽城中心十字街處有鼓樓(昭明台),于南街設有譙樓,城內建築相互呼應,構成一個完備的古代城池功能整體。
 
清順治二年,知縣董上治再題額:東門曰"保厘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現僅存一座臨漢門樓臨漢門(即小北門),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風雨災害而傾頹,但整體上依然保留著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系。
 
 
承上文,現僅存一座臨漢門樓臨漢門。一早,我們上臨漢樓,看夫人城,票價僅人民幣五元,但另有一個襄陽歷史沿革展,要價人民幣十元,我們買了十五元的套票。後來才發現,這十元展覽所包括的,僅是小小城樓中的一些簡單介紹,但也解開我們一路上想,襄陽為何為陽的迷惑。
 
沿著護城河,走到城門口。

 

襄陽城

 

 
走進城門後,城門內的另一片風景。
 
 
襄陽城

 

走階梯,上城牆。

 

 

襄陽城

 

 

 

 

城牆非常寬,上面都可以走馬車。

 

襄陽城

 

 


從城牆上眺望牆內的家宅與老建築。

 

 

 

 

 

 

 

 
從城牆上往外眺望。

 

 

 

 

 

 
我喜歡這古城的模型,也喜歡身後描繪襄陽城的大幅山水畫。
 
山水城池納於胸臆,快活!

 

 

 
 
晨光下的北街,呈現另一種活力。想像這些老石磚上,滾過多少進出城的車輪,踏過多少衝鋒陷陣的騎兵與火熱的馬蹄,踩過多少百姓的腳步,有忙碌趕集的、悠閒踩街的、焦慮逃難的,等等。
 
我們很幸運地在這個太平盛世,花五塊人民幣賣到這麼一大碗的香煎豆腐,入味、滿足味蕾又果腹。
 

 

 

 

 

 

 

 
 
 
走走城牆與再訪北街,也近中午十二點。我們隨即驅車前往劉備三顧茅廬的古隆中,緬懷諸葛亮的遺風。
 
 
【古隆中】
隆中距襄陽城約13公里,至今有1800多年歷史,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三國演義》對隆中如此描述。
 
《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
 
 
諸葛亮,山東省瑯琊人,瑯琊指今日臨沂市的沂南縣,直線距離近千里。酷愛地圖的我,還把圖畫出來參考留念。
 
 
 
諸葛亮於十七歲移居於此,躬耕十年,在二十七歲時,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而有隆中對。
 
 
隆中被開發成AAAA風景區,票價要人民幣80塊,貴森森。天氣甚好,遊客還沒有很多,我們在地靈人傑之地,踏入這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古隆中石牌坊,有好幾個亮點。
 
石牌坊左右兩匾上,橫書「澹泊明志、寧靜致遠」,來自諸葛亮的家書「誡子書」,寫給七歲的兒子諸葛瞻。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静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附註一)
 
這一趟隆中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四個字,澹泊明志,寧靜致遠了。
 
 
 
古隆中石牌坊
 
兩中柱上雕著的文字,「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則來自唐朝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顛沛流離、投靠成都友人時,拜訪武侯寺所留下的《蜀相》一七言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人如此弔唁諸葛亮,除了他的智慧與英勇事蹟之外,還包括他的忠心與鞠躬盡瘁。
 
 
走過石牌坊和鬱鬱蔥蔥的林木,行經閃著金黃色光芒的油菜花田。我們不免俗地在花海中留下影像。
 
古隆中
 
 
這裡緯度比較低,似乎剛過櫻花盛開的季節,新葉都逐漸發芽了。
 

 

 

 

 

 

古隆中

 

 
 
走進諸葛草廬,看了一段描述劉備三顧茅的影片。這裡的屋舍,都是為了觀光而重建的。
 
 
 

 

古隆中

 

 
 
 
 
我一直很好奇,在此耕讀十年,資訊網路不若今日發達的時代,即使諸葛亮有眾多友人分享天下事,諸葛亮要如何判斷這天下局面,擬定對策呢?
 
摘錄《隆中對》如下。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音: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
全文大致上說,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後人如此推崇隆中對,但我意外看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如下:
 
毛澤東指出:「蜀漢之敗始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焉能不敗?」有專家稱《隆中對》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以上的分析也不是沒道理,巴蜀本身是一個盆地,取盆地外的荊州為家,又再取盆地內的益州,遇形成鼎足之勢。一來兩地遙遠,如同毛澤東說述,二來盆地地形剛好阻絕兩地,若非兵力充裕,這樣管理,恐怕會很辛苦。
 
隆中對說:
 
將軍既帝室之胄……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這裡提到劉備正統的地位,大家理所當然歡迎,所以結論如此。在當時提倡正統的年代,或許正氣凜然,但有些時候,誰管你血統如何呢?不過中國數千年以來,還是很愛論述嫡庶,正位與否。
 
走了一趟隆中,把前後出師表都拿出來複習一次(附註二),原本還想把八陣圖的義理做延伸研習,後來想想,這樣太花時間了,只好作罷。
 
這些相關的學問,都建立在易經上,或許帶我熟讀一些基本的卦象跟定義之後,再去延伸閱讀,也才會比較進入狀況。
 
 
這一趟參訪,有好多兒時和青少年時的回憶與故事可以溫習。還有許多學問,可以細細研讀。
 
我超有興趣的八陣圖,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有空細細研究一下。

 

 

 

 

八陣圖

 

 
 
下午兩點多,我們告別隆中,驅車前往武當山。



 
附註一: 誡子書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告訴兒子,先學會寧靜,寧靜不是單指打坐時思想的寧靜,而是你心境要隨時可以寧靜,欲望減輕了。第二是儉,這個儉好像省錢的儉,同樣的一個寓意,簡化,腦子情緒不要複雜,一切都要簡化,抓到要點。尤其這個時代,事情那麼多,大家都忙昏了頭,都在拼命,精神問題越來越多,要好好學習儉和靜。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求學問的道理,先要把自己的思想情緒學會淡化,甘於寂寞,甘於淡泊,要安靜。你天天要去玩,欲望太多,卡拉OK呀,交男朋友呀,交女朋友啊,耽誤很多時間的。求學是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學問要寧靜。「才須學也」,才能是靠學問培養的。「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諸葛亮一輩子寫的信都是幾句,很簡單,所以諸葛亮的一生只有兩篇大文章哦,就是萬古流傳的〈前、後出師表〉。他文學水平非常高,寫的信簡單扼要,有時候只三句話,包含了很多。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慆慢,傲慢,慆,自己得少為足,有一點點懂就認為了不起了,然後傲慢,看不起別人,這樣求學沒有用啊,不能研精,不能深入了。險躁,心裏蹦蹦跳跳的,情緒很亂,則不能理性,不能養靜,這句話講做學問。
  然後下面告誡兒子的話,「年與時馳,意與歲去」,年齡一年一年長大了,時間溜走了,時間像車子一樣,跑過去很快很快。意與歲去,我們的意志、思想隨著年齡大了會懶,墮落,勇氣沒有了。這八個字非常重要!他告誡「遂成枯落,悲歎窮廬,將復何及也」。他說如果你犯了這個毛病,一天偷懶,以上的告誡你做不到,隨著年歲老大,遂成枯落,永遠就是這個程度了!年紀大了才後悔,悲歎窮廬,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屁的用啊!將復何及也,那個時候都來不及啦!
  這是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一封信,簡單明了,一輩子都適用。所以諸葛亮的一生,你看雖然幫助劉備建立一個國家,當宰相,他始終是「淡泊寧靜」四個字,是他的學問修養。他死了以後,現在是萬古一人,大家都想學他。他的學問是寧靜來的,所以知識份子要學他。
  (節錄自南懷瑾先生《漫談中國文化》)

 
 
附註二: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議舉寵?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複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