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下午四點半離開樂山大佛,驅車前往峨嵋山腳下的住宿點。約六點,抵達目的地,把行李丟在房間後,我們趁著夕陽無限好的時候,出來走走。我們想到報國寺去看看,抵達的時候約六點三十五分,沒想到報國寺六點半正好關門。夕陽下的報國寺,趁著金黃色的春葉,特別漂亮。
接著太陽就下山了,我們在熱鬧的街上找餐廳吃晚餐。我點了麻辣涼皮,回味兩年前的四川味,還好不會太辣,吃得很開心。
隔天早上,我們上峨嵋山。
網路上看到有人花了五到七天玩峨嵋山。我們研究了地圖才知道,峨嵋山大致上分兩區塊:
一個區塊是坐接駁車一路直上到雷洞坪停車場,然後徒步約半時到接引寺,也就是金頂索道下站處,然後搭索道或在徒步上山,抵達金頂。
另一個區塊是地圖左下角的各種登山路線,從山腳下的入山口到登頂處,全長加起來72公里,一天是走不完的。若是決定要徒步上山,肯定是要在中途住宿,要花個幾天才能走到。聽說沿途風景很美,有個九十九道拐,風景秀麗,或許有機會再去走走。
![]() |
摘自網路照片 峨嵋山 地圖 |
【峨嵋山】
峨眉山(Mount Emei)位於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西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西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西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作為“佛門聖地”的峨眉山,千百年來得以聞名,除了佛法的宣揚,佛徒信眾的禮拜,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著密切關係。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讚美峨眉山的詩篇。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有現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曾書寫“天下名山”題名。
。延伸遊記閱讀: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
之所以認識峨嵋山,是因為金庸小說寫的峨嵋派。《神鵰俠侶》中,郭襄找不到楊過,後來一個人騎了小驢子流浪到峨嵋山,創辦了峨嵋派。《倚天屠龍記》中,峨嵋派還有滅絕師太和周芷若。
再認識峨嵋山,是2013年去普陀山,得知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山西的五台山—文殊菩薩的到場、浙江的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安徽的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和峨嵋山—普賢菩薩的道場。
文殊菩薩 - 釋迦牟尼左脅侍,以「智慧」聞名而稱大智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 釋迦牟尼右脅侍,以「行德」聞名而稱大行普賢菩薩。
觀音菩薩 - 阿彌陀佛左脅侍,以「慈悲」聞名而稱大悲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 娑婆三聖右脅侍,以「願力」聞名而稱大願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
「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
《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詳細解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以及念誦、受持、修行普賢行願的無邊功德利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十大願王在藏傳佛教中對應的是七支供養。
這十大願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且此十大願永無止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十大願王,無有窮盡。
以前上禪修課的時候,早課要念普賢十大願;從師兄師姐們的討論中,得知華嚴經裡面有講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對普賢的一點點認識。
這一趟行山,我們要去拜訪行德聞名的普賢菩薩。上一次拜訪佛教名山,是安徽的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當天還是地藏菩薩的生日。還記得那一天晚上,眾信徒們隨著肉身寶殿繞行祈福,一旁是信徒們帶著大批金紙送入火爐焚燒的香火,在廣場上展現一種驚人的烈火姿態燃燒著。(延伸閱讀: 九華山行記)
大部分的觀光客是從山腳下坐接駁巴士直達雷洞坪停車場,車費RMB90,車程約一小時四十分鐘。
若是自駕車,最高僅能到零公里停車場(海拔1300多公尺,停車位2000個),車程約一小時;之後還是要坐接駁巴士到雷洞坪停車場(海拔2430公尺,停車位700個),車費RMB50,車程四十分鐘。
10:00 AM 零公里停車場
早上十點,我們在零公里停車場(海拔1300多公尺)搭接駁巴士上山。這班巴士正好有一個十幾人的旅行團,導遊上車後就跟大家講解峨嵋山景區的生態狀況,我們也跟著聆聽。
車上到處掛著小帶子,給有暈車想吐的人使用。袋子這麼多,掛這麼密集,想必有很多人需要。 |
導遊說,峨嵋山的猴子很多,若是要從背包拿食物出來吃,一定要小心,不要被猴子看到,很有可能會被猴子搶走。千萬不要主動餵食,有可能你因為新鮮好玩餵了一隻猴子,一轉身會看到一群猴子來找你。若是你不給食物,猴子可能會去搶你的背包或袋子,甚或爬到你身上。若是猴子爬到你身上,可以微微向前傾,讓重心失衡,猴子會感受到重心偏移而跳離你的身體,但若是猴子沒有跳開,也不要強行拉扯;最怕的是猴子的家族成員一起上來找你,會很麻煩。
若是有猴子眼睛一直盯著你,一副跟你要食物的樣子,你可以伸出拇指往後指,叫猴子去找後面的人。不過這個策略要確定後面有人,若猴子發現你騙了牠們,牠們會生氣的。
最重要的是,拿手機拍照一定要小心,被猴子搶走了,多半拿不回來的。
導遊雜七雜八地說了很多如何避免猴子攻擊或避免猴子搶食物的事,讓我們對於等一下要經過的生態猴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10:40 AM 雷洞坪停車場
十點四十分,我們抵達雷洞坪停車場(海拔2430公尺),走約半小不到,抵達接引寺(海拔2540公尺),同時跟索道說掰掰,然後發揮登山客的精神,徒步走上海拔3077公尺的金頂。我本來以為大部分的觀光客會坐索道上金頂,沒想到也不少旅客攜家帶眷爬山,或是年輕人結伴上山。登山路線蠻多人走的。看來普賢菩薩很有號召力,讓朝聖者甘願一步一小印,行山祈福。
索道下站海拔約2540公尺,金頂海拔3079公尺,登山路徑長6公里。我們開始爬山的時候,是早上十點多,在2500多公尺的山上,已經開始起大霧了。我當時只有穿一件厚的排汗衣和防水外套,氣溫約10度左右,很擔心保暖衣物不夠,又看到一些大衣租借處,當時很懊悔怎麼把羽絨背心丟在後車廂,怕自己失溫,後來邊走邊出汗,身體狀況良好,登上金頂在七度左右的高空廣場,一點也不覺得冷,體感溫度十幾度,覺得涼爽。
[接引殿]
登山路線的起點是接引殿。古樸的建築物,廣場還在曬床單,看來有人長居在此,或是有地方讓旅客掛單。我很納悶,濕氣這麼種的環境,這床單會乾嗎?
上山的路線很隱諱,要走到接引寺旁邊靠牆的小路,才看得到上山路線的指示。
這裡早晚溫差大,四月天還有積雪。 |
沿途路上,看到一個年輕媽媽穿著浪漫淡湖水綠的蓬長裙,踩著平底白色皮鞋,套著白色類西裝式的小外套,拉著五六歲的小孩一起爬山。我常常幻想自己在爬山的時候套一些浪漫、拍照好看的衣服,但最後還是帶了不怕髒又有機能的登山運動衣。^_^
11:51AM 太子坪
在大霧中走了一個小時,來到海拔2585公尺高的太子坪。
一走進太子坪,就有一種莫名安定的感覺,這裡的磁場頗安定。太子坪前面的廣場,有兩株高山杜鵑,部分的花苞已經含笑開花,淡粉色的微笑,吸引了我的目光。
第一次認識高山杜鵑,是幾年前第一次爬雪山的時候。那時候正值花季,有一段山坡地,山坡上真的是滿山滿谷盛開的杜鵑。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花的國度」,還有被花叢包圍的幸福感。
眼前這些粉嫩的高山杜鵑,喚起我當時的回憶;也才發現,原來這一段路線,除了是著名的生態野猴區外,也是杜鵑、冷杉的保護區。好久沒有上到2500公尺高的山上,這一些高山景觀,讓我覺得很興奮。
我們在太子殿裡禮佛祈福。佛像前有許多油燈,當時心裡莫名其妙暖暖的,也很想點燈祈福。正好寺廟裡有一位女常住,她正在整理佛燈和供桌。她溫和平靜的規儀,讓我心生好感,毫不遲疑地上前詢問點燈的費用。她親切地回我說,點一盞燈RMB30,然後安安靜靜,再也沒有什麼推銷的字句,繼續整理供桌。在中國的寺廟中,這種親切與安靜讓我意外,於是我點了兩盞燈,和佛說了祈福的願望,心中充滿安靜與喜悅地步出大殿。如今回想起來,那種安定的喜悅,記憶猶新。
太子坪也接受掛單,一個床位RMB40塊,一個房間可以住三個人。或許我們下次也可以帶著簡單的衣物,來嘗試在高山的寺廟中掛單的感覺。只是佛教聖地,一切莊嚴,有些事情就不能做。^__^ 臨走前拍了一張照,這種感覺跟在三清宮前拍照留念的感覺很像,很安定、很舒服。(延伸閱讀: 三清山行記)
12:30 PM
穿過冷杉林,約在十二點半抵達索道上站。
我們經過一個角落,標示峨嵋山最佳攝影點,可以遠眺貢嘎山、晚霞和雲海。發願:我想我們很快就會去拜訪貢嘎山 ^__^
繼續往前走,看到不遠處48米高的十方普賢菩薩金像矗立在廣場上,莊嚴的威儀,感覺祂在呼喚我們了。雖然遠方都是雲霧,看不到什麼山景,但廣場上充滿日光的白亮,天空的白雲也開始退散,在大佛正上方出現一片藍天,襯著佛光在藍天白雲下金光閃閃,非常好看。廣場非常大,非常開闊。現場還在施工,有挖土機和超級大的吊車。怎麼照相,都會有那支吊車的長手入畫面。不知道這些工具車怎麼上山的。
[十方普賢聖像]
金佛金頂上高48米(代表阿彌陀佛的48個願望)的十方普賢聖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也是峨眉金頂的中心。普賢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大象背上第一層為普賢菩薩的四頭像和兩面身;第二層為普賢菩薩四頭像;最高層為前後普賢菩薩頭像。聖像內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四周繞漢白玉雕佛像。 金光耀眼的普賢像會毫無懸念的震懾每個遊客,產生一種由心而生的敬畏。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普賢菩薩的座騎是六牙白象,所以廣場上到處都是白象。
3000多公尺高的海拔,日光算強烈的,要戴太陽眼鏡保護眼睛 |
[華藏寺]
金頂華藏寺位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佈著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兩側是“萬德莊嚴”(覺光法師題)和“願海莊嚴”(竺摩法師題)橫匾。寺內供奉銅鑄彌勒佛像,通高2.9米,背後是韋馱銅像,通高2.6米。殿內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曆年間銅碑等文物。彌勒殿兩側是客堂,並有通廊依山連接大雄寶殿,構成一四合天井。天井正中放置著一口銅鼎,高達5米,四周各放一尊鐵鼎,1.6米至1.7米高。
大雄寶殿殿門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大雄寶殿”匾額,兩側有“願王聖地”、“靈山一會”、“銀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都是1990年開光時隆蓮、寬霖、真禪等贈。殿中供奉著銅質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還有銅磐、銅鐘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
[金頂]
最高層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願無盡”、“普賢願海”、“華藏莊嚴”等,為趙朴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門兩側有香港寶蓮寺聖一法師題寫的對聯:
華藏長子,七處九會,輔助毗盧闡大教;
金頂真人,四方八面,來朝遍吉出迷津。
——(香港)聖一法師 普賢殿對聯
殿內供奉普賢騎象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臺上,手執如意,蓮台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4.5米。殿內還有銅鼎等物。
金頂屋頂鎏金,是目前全中國最大的金殿。
赫然發現,恩師跟峨嵋山很近,才107公里,兩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呢。
13:30
逛了一小時,開始起霧了。瞬間把大佛藏在霧氣中。我們也剛好逛完,準備下山。聽說峨嵋山上也是長年雲霧繚繞,要看到石方普賢佛像,也是要很有佛緣的。我們非常幸運,看得非常清楚,感受殊勝。
14:47
回到接引寺,下山花了一小時又十分。回顧上山,我們花了兩個小時,下山就很快。我們找到接駁巴士的排隊處,發現巴士是直達零公里停車場,或是直達萬年寺,接駁巴士的車身還不同顏色,管理員引導遊客直接用顏色指示,非常清楚。用顏色管理,讓我印象深刻。
16:15
[萬年寺]
抵達萬年寺,因為已經接近晚餐時間,有業者問我們要不要私家車接送,來回一台車RMB180,我們覺得超貴。後來他又降價說RMB150,我們都不理睬。業者說,要走一段路;我們說,我們喜歡用走的,上金頂都沒坐索道走上去。後來業者拿我們沒辦法,還是好心地提醒我們要記得帶票進萬年寺景區。
萬年寺 門口 |
近五點,太陽開始西下。夕陽的光芒是暖暖的亮黃色,和正午的夕陽是略刺眼的亮白,風情不同。從門口快步行走到萬年寺,歷時約四十分鐘。
【萬年寺】
海拔1020米,雄踞於駱駝嶺下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首。
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規模宏大,幾經興廢,現今只剩一座明代無梁磚殿。明代重修時,仿印度、緬甸建廟技術和風格,主殿長寬均為16米,四壁全部用磚砌,砌到7.7米處,逐漸內收,建成穹窿形拱頂,上面繪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飄拂的四天女。
全殿無梁無柱,不用一木,故稱“無梁殿”,殿牆上裝飾圓拱、垂柱、窗櫺等仿木結構的圖案。
圓頂上建有五座白塔和四隻吉祥獸物;殿內頂壁四周佛像密佈,原供鐵佛三千尊、金人十二、羅漢五百,造型古樸,稱為“千佛朝普賢”,現只穹窿下正中供奉著高7.35米、重62噸,鑄于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的騎白象的普賢菩薩銅像。菩薩神態安詳,趺坐於蓮花寶座上,頭戴五佛金冠,手執如意,體態豐滿,神情肅穆;蓮花花瓣怒綻,重疊四層。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態渾雄,大耳下垂,鼻幾觸地,四足立於蓮台之上。
普賢又稱“通吉”、“三曼多陀羅”,代表德行。傳說此菩薩有延命之德,發過十大弘願,因而成為主理德、行德者,尊號“大行普賢”。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普賢常騎六牙白象。
側有一長方形水池,相傳唐代僧人廣浚曾在池邊為李白彈琴,遂有李白千古傳頌的《聽蜀僧浚彈琴》詩,詩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後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為之紀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聽琴處”。
走進萬年寺,覺得很安詳。我發現這座寺廟有很多人在這裡掛單,是個有常住、有禪修或法會活動的寺院。可供掛單的單位很多,還有分一般床位,或是類似小酒館那種舒適的雙人房。
通常這種寺院,磁場特別強大,給人感覺特別熟悉與安定。
走過觀音殿,我發現花圃內有幾株牡丹,枝頭上有幾朵盛開的牡丹,讓我異常興奮。四月是牡丹盛開的季節,去年沒看到盛開的牡丹園,有些遺憾;今年還想看牡丹,但不敢提出來。沒想到在萬國寺讓我完成了這個小願望,非常開心。
繼續往前走,就是著名的聖壽萬年寺。
[聖壽萬年寺的無樑殿]
無樑殿,因其全部為磚結構,才被稱作無樑磚殿。它建于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是萬曆皇帝為母親祝壽所建。上呈半圓形中空穹窿頂,下為方形底座,形似蒙古包,象徵天圓地方。殿壁、殿頂,甚至門楣額枋、斗拱、窗櫺皆為磚砌。該殿重簷雕甍,環匝繡欞瑣窗,門陰刻有全蜀山川形勢、雲棧劍閣以及水陸途程。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這是今天最畫龍點睛、最驚豔的地方。
話說,我剛走進這個無樑殿,就感受到這裡非常強大、鎮定、溫暖的磁場。我的手開始麻麻的,我忍不住揚起雙臂,把兩雙手的每隻手指打開,接觸這裡的空氣。真的,是麻麻的。當我還在懷疑與確認的時候,我的山友也突然跟我說,這裡磁場很不一樣。
[普賢銅像]
在無梁磚殿內有一尊普賢銅像。相傳,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四川地方官員多次向皇帝上奏說普賢菩薩在峨嵋山現相。篤信佛教的皇帝便下詔指派工部官員前往成都,專門督造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的銅像。該銅像分段鑄好,南運三百餘裡,鉚接而成,供奉在無梁磚殿。這尊銅像高7.35米,重62.1噸,造型為普賢菩薩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的蓮花寶座之上。只見,普賢菩薩頭戴五佛金冠,上嵌六顆寶珠,比一般菩薩更加華貴美麗。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這尊佛像的照片是網路上抓來的。逛完後面的佛殿之後,我們又走回這個地方。我請我的山友給我十分鐘,我打算禮拜九十九次,用心感受一下這裡的磁場。後來只有拜了四十九次,還欠菩薩五十次。
![]() |
摘自網路照片 |
夕陽西下中,我在空氣中聽到鋼筷跟鋼碗碰撞的聲音,好熟悉。我跟我的山友說:「這是藥石(晚餐)的時間,聽起來有人在用齋了。」
我們尋著聲音找齋堂,看見在這裡掛單的人們拿著自己的筷子跟碗在打飯。我上前詢問,原來還有專門給外來人用藥石的地方,要我們先去買餐券。
這是售票處,一個人打齋飯錢是RMB20。
在這裡打齋就沒時間去山腳下的萬國寺了,謝謝我的山友成全我想在這裡用齋的心願。
我們在窗口取菜,下面是我們的晚餐。還記得我上次去在九華山的時候,晚餐時間我跑去領取免費供應的晚餐,自己一個人吃得很開心。笑~~ 我還記得那個菜有辣椒,微微辣,很下飯,很好吃。我全部都吃光光了。
離開的時候,還看到一個外國人隻身在這裡旅行,想要掛單。
這裡還真便宜,一床RMB 10或20,是通鋪的位置。也有標間,就很貴囉,要RMB 800。改天也想嘗試在寺院掛單的經驗。
要下山囉,還遇到在山腳下跟我們兜售接駁服務的村民。
回到山腳下,補拍照片一張。 |
對登山客來說,有時間+戴護膝上山,就省錢不用搭索道了~ |
今天是個印象深刻的一天。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