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好美,滿山遍野的新綠,翠綠,屬於春天的綠,鬱鬱蔥蔥的綠,潤澤滿溢的綠,綠得我心癢得要命。難怪功夫熊貓的製作團隊,選定這裡當作Po的成長背景。



青城山分前山和後山,大部分的觀光客都是去前山景區,看文物古蹟;後山主要是自然景觀,青山綠水,溪水潺潺。前山景區票價RMB90,後山景區票價RMB20,就知道這兩座山觀光客的差距有多少。

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國家5A級景區。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青城山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于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聖”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後,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游。晚年自雲:“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

青城山得名目前有兩種說法:
青城山有陰陽36峰呈環狀排列,鋒銳崖陡,“青翠四合,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通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並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
資料來源: http://cd.bendibao.com/tour/qingchengshan/


這次出門忘了給相機電池充電,也忘了帶充電器,一早在青城山前的建福宮拍幾張照片之後,就罷工了。

[建福宮]
建福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峰下,位居前山山門左側。宮觀始建于晉代,原址在青城天國山中,唐開元十八年(西元730年),奉敕遷於今址。宮觀原名丈人觀,南宋時朝庭賜名“會慶建福宮”,簡稱“建福宮”。宮內主祀青城主神甯封真人及杜光庭先生。今建福宮系清代重建,近年又大規模擴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供奉五嶽丈人、太上老君、東華帝君等神像。宮前有清溪和緣雲閣,宮後有赤誠岩、乳泉、水心亭、梳粧檯、林森洞等各名勝古跡,還有長達394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長聯。建福宮,古木蔥蘢,在雲峰嵐氣懷抱中,環境十分青幽,是遊覽青城山的起點,不可不游的第一宮觀。
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





09:45AM
原來這就是青城山。第一次耳聞這三個字,是金庸的青城派。《笑傲江湖》裏,青城派的掌門人余滄海身材矮小,心狠手辣;小說一開場,青城派為搶奪武林秘笈“辟邪劍法”,不惜將林平之全家滅門。其手下的弟子也極其狠毒。我對青城派一直沒有太多印象,金庸寫青城派的時候,沒去過四川,更沒去過青城山,但他的笑傲江湖讓數以億計的華人對青城派是大反派的印象深刻,後來金庸還撐著年邁的身體遊覽四川時,頻頻跟當地人和青城派的道士們致歉。




抵達這個青城山的大門以前,要坐交通車進來,然後還要步行大約十分鐘,才能抵達。進入大門之後,就是環山路線,可以順時鐘走或逆時鐘走。逆時鐘走,會先經過一個大湖叫月城湖,然後可選擇索道上山或步行上山,先拜訪上清宮,然後登頂抵達海拔1260公尺高的青城第一峰,老君閣,然後繞另一邊的山路經過祖師殿、天師洞等一路往下。往下的山路多連續樓梯,且較陡,我們很慶幸是逆時鐘走,較陡的樓梯山路往下走,對我們來說輕鬆許多。

摘自網路照片 青城山 地圖


我們本來要走順時鐘方向,後來一直找不到洗手間,店家說索道站旁有,我們就改走逆時鐘方向,沒想到逆時鐘方向可免去陡上的樓梯,意外的收穫。




[月城湖]
月城湖位於青城丈人峰和青龍崗之間的鬼城山旁,又名月城山,湖因山而得名。源出青城第一峰的清溪水,在這裡匯成水面三萬平方米的山間小湖。 相傳為軒轅黃帝之師、蜀中八仙之首的岷山真人鬼谷隱居處,又傳五代孟蜀時,仙人劉海蟾亦在此修煉。月城湖周,青山環衛,畫意盎然,碧綠湖水,宛如明鏡,四周山谷,倒映水中,朝暉夕陰,雲蒸霞披,山姿水色,令人沉醉。堤上有長廊,給人以觀景歇憩,品茗怡樂;湖中有遊船,供遊人逍遙暢遊。

抵達這個湖邊,正好對面有船開過來,山嵐雲氣襯托在背後,感覺是從仙境裏划出來的船,飄逸灑脫。若要坐船還要另外買票,正在遲疑的時候,就看到沿著湖左邊有棧道,可以繞湖走到對岸。

沿途都是參天古樹,想像青城道士們在這樣的環境吐納養氣,修練武術,接受古老山神的慈悲照顧,親近古老的靈氣密碼,理解修身修心的道理,理解人與天的關係。


這裡正是北緯30度神秘現所在地,海拔約865公尺~





[青城派的道教]
青城山道教的歷代教派,從張天師創天師道正一派,經歷了源於東晉時期以陶弘景為首的上清派;形成於北宋年間,流行於元朝的清微派;再到清代末年演變出青城派。而青城派武術有近2,000年的歷史,歷代高手輩出,僅清代即出111個武舉人。總體來說,青城派武術深受道教文化影響,擅吐納養生,重實戰搏擊,步型,身法,手法奇特,與國家競技武術區別很大。而青城派的武術主要以劍術和太極

青城丹法的“無為”修持集中體現在歷代的口訣上,即“守無致虛”。其中分三個層次:初步入手功夫為“守中致和;第二步為“了一化萬”,第三步為“萬化歸一,一歸虛無”。然而其“訣中訣”久已不傳,故修持者通常難以把握見驗。



11:27AM
從山門口走丈人山的山路到上清宮,大約一個半小時,含洗手間加途中喝水休息。

唐代詩人杜甫曾吟詠:
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杜甫也走過這座丈人山呢!我踏著詩人的腳步前進,欣賞青城山之幽。

上清宮,這三個字可是蔣中正寫的呢回來整理照片的時候才發現,我還上網查證,這三個字本來是被視為瑰寶,後來文革開始後變成燙手山芋,在道長們的努力下,跑到灌縣縣城勸說灌縣軍管會代表,請求保護青城山文物,這三個字和其他文物才免災難。

即便是深山中修行的道長們,也是有憂心忡忡的時候。所有養生納氣的練習,什麼守無致虛的口訣,在外境變化的時候,就是考驗功夫的時候。

踏入上清宮,是另一個驚喜的開始。原來,畫師張大千和徐悲鴻,曾經在這裡住過幾年。



張大千,我高中就讀過他傳記的畫家,看過他很多的作品很多變。我還效仿他的潑墨,在高中佈置教室的時候,亂畫了整面教室後方牆壁的潑墨山水。現在回想起來有點汗顏,當時還蠻狂的,我的同學們都很包容啊。

徐悲鴻,我很喜歡他的馬,不曾臨摹過,但是他筆下奔騰馬兒的英姿,我印象深刻。

踏入上清宮,匾額上有五個大字青城山上清宮」,正是張大千的作品。當時沒發現,是寫日誌整理資料的時候,才在網路上的文章發現的。

摘自網路照片

我們先往上清宮的右側廂房走,看到許多字畫懸掛在外,出售用。第一眼看到的兩個大字,馬上吸引我的目光,我忍不住拍了一張照片(尊重作家的智慧財產權,一般是不可以拍照的),我希望藉此幫忙宣傳,絕無盜取之意。



這個字與」字,看了很喜歡。仔細欣賞,「」字左右兩旁寫了四句話:

天道酬勤
商道酬信
人道酬善
家道酬和

」字左右兩旁也有四句話:

天和風雨順
地和五穀豐
人和百業旺
家和萬事興

這幾個字的姿態樸實溫順又流暢,我很喜歡;內容也讓人受益。

繼續往前走,門楣上掛著一幅橫寫的書法「厚德載物」,讓我想起數年農曆春節前去行天宮祈福,現場有書法老師揮毫贈春聯的公益活動。我從兩百多條參考的吉祥字詞中,一眼看中「德厚富春秋」這五個字。當時還莫名其妙自己對這幾個字其實很生疏,但當下卻很鍾情;過了這幾年之後,才慢慢感受到這幾個字偉大的智慧與力量。
左邊的兩行對聯也很有意境:

事到順時須謹慎
境當逆處要從容

古人的智慧與提醒,再再引人日夜省思。


找到2014年在行天宮拿的春聯 非常感恩老師寫給我的字

繼續往前走,就走出了上清宮,旁邊有小路往上走到老君閣。小路上可以眺望青城前山旁的山脈,蔥鬱的森林在雲霧之間,張大千作畫到一半想要休息的時候,是不是也來這裡看風景沉思,整理靈感呢






[老君閣]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閣建築群包括東華殿等處。其中東華殿的一百平方米,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 圓明宮陽及鍾離權。老君閣於一九九二年秋興建,歷時三載竣工.為八百里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功夫熊貓的道觀,就是按照老君閣所繪製。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張空照圖,群山之間老君閣矗立在山頭的照片,非常驚豔。

老君閣空照圖,摘自網路照片

功夫熊貓3裏的 老君閣,摘自網路照片


[東華殿]
12:04PM
登底之後,我們從山的另一個方向往下走,走進東華殿,和太上老君和眾仙人們告別,繼續往前走,回到上清宮的右後方,走進張大千曾經居住的宅院。

張大千曾經在這裡手植梅花,景點上還標示「大千梅園」。現在不是梅花的季節,但有其他的花開得恣意燦爛,讓人駐足欣賞很久。

我們看了徐悲鴻跟張大千的身平事蹟和介紹,以及他們在青城山上作畫的故事,還有作品。青城山這麼美,也難怪這些畫家們,非常喜愛這裡,在這裡居住,滋養靈氣,培養創作。

我們開始準備下山了。








12:47PM
[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甯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能在這裡看日出,肯定很美。雖說這是明末損毀、清朝重建,但這些木材是最近才剛蓋,裏面也沒甚麼東西。

繼續往山下走,我們的腳步加快,輕巧愉快。




[祖師殿]
古名「清都觀」、「洞天觀」、「真武宮」。始建于晉代。現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殿內供奉真武大帝、東嶽大帝、呂洞賓及張三豐塑像。據載唐代薛昌、唐末五代杜光庭、宋代張愈、費元規等道士曾在此地隱居。現有相傳為杜光庭讀書處的讀書台。南宋陸游《游杜光庭讀書台》詩雲:「山中猶有讀書台,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祖師殿附近有聞勝亭、問道亭。聞勝亭為馮玉祥所建。抗日戰爭期間,馮玉祥寓居於此,聞日本投降,喜而建此亭以為紀念。問道亭相傳是黃帝拜見仙人甯封子問道處。祖師殿后有薛昌浴丹池、雲松塔、軒轅台等古跡。浴丹池現還有遺跡尚存,雲松塔、軒轅台皆毀。



祖師殿

或許是剛好開始下雨的關係,或許是因為大殿屋簷下的匾額底色和屋簷用色都是暗黑色系,感覺這裡住著一個神祕老人,低調地守衛道教的精神與文化。

不同於一般的道觀,這裡有人打掃,感覺有在授課;一如有在辦佛事法會或佛家禪修研習的寺廟,教學環境的場所,散發出來的感覺,多一份凝聚的精神與磁場,帶著求學的人們往上提升的力量。

連路過的遊客們,依稀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精神,存在這樣的道場,而讓人流連。好像是到處求知求智慧的流浪行者,遇到一個願意敞開胸懷接納、敞開心胸無私分享的尊者,能解精神上的渴,想多停留。

之後一路往下走,回到早上經過的溪流處,這裡也是很適合洗肺的地方。






01:52PM
回到山門口,這是張大千的作品,這是他筆下的青城山。








來青城山之前沒有做什麼功課,走一趟青城山之後,意外發現這裡有好多故事引人入勝。春天的青城山,幽綠的山林,還有很多不知名的花,到處盛開。竟然還有張大千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一不小心這篇就寫多了。

一早上的行程就留這麼多文字回憶,下午的都江堰行程要分開寫了。






arrow
arrow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