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睡到自然醒,抵達靖江王府已經十點半了。原以為靖江王府是個隨便逛逛的地方,花個一小時就走完了,沒想到前後花了三個半小時,前面三個小時有園區安排的導覽人員帶遊客深度遊覽,後半個小時是導覽結束之後,我們爬上獨秀峰一覽桂林市區。離開靖江王府時,已是下午一點四十五分左右。

兩點三十分抵達象鼻山風景區,在園區內走了近一個小時才走到象鼻山著名的觀景台。傍晚五點半抵達陽溯西街,結束今天的行程。


10:30 AM 靖江王府




靖江王城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謙的藩王府,始建於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西元1392年)年建成。「洪武」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年號,這明朝建於1367年,是六百多年前的事。


這座靖江王府,是全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


最近在看大陸作家「當年明月(筆名)」寫的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從桂林回來數月之後再提筆寫遊記時,已經把朱元璋的開國故事看完,目前的進度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剛在戰爭的路途上駕崩,因此對靖江王府這個地方特別有感覺。


朱元璋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順便一統天下,把旁系子孫們分封到中國各疆域當藩王,這位朱守謙被分配到離應天(南京,當時首都)1400公里遠的桂林,當年不知道要走多久。


我們把車停在東城門外,徒步走入城內。這城牆可是650年前建,至今保存完好。




走入厚厚城牆的另一邊,看到「狀元及第」四個大字。回來查之後才知道,這是清朝發生的事情。從城牆外走到城牆內,就從明朝到了清朝。歷史長河,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是發生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


【狀元及第坊】

在王城東華門上,原坊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為新科狀元龍啟瑞建,毀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這之前,張建勳、劉福姚分別於光緒十五、十八年登上殿試第一申榜首。在4年的兩科中,桂林繼唐趙觀文和陳繼昌、龍啟瑞之後,一連出兩名狀元,震驚了全國,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傳為佳話。重建狀元及第坊時,把4人的名字並列在坊前。



走近靖江王府,看到遊客非常多。我們在網路上已經預購門票,問來問去就是找不到網路購票的專門路口。原來這入口就是兩道閘口的左道閘口,閘口外擠滿了不守秩序的觀光客,難怪我們一直問不清楚。確定就是這道閘口之後,我們憋著身體擠在這裡這個小小角落,稍有空隙就小步往前,否則就會被擠到後面去。好不容易靠近閘口的驗票員,還得學著大家伸長手亮出手機上的購票紀錄,看驗票員先看到哪隻手就先辦誰的入場。




這裡也曾是民國廣西省政府舊址



倘若你擠到前方還想保有一點禮儀姿態,不學著把手爭先恐後地往上舉,想要展現所謂文明的姿態按「順序」來,那你一輩子都別想進去。


好不容易驗票入閘口之後,才發現園區有安排導覽。一開始以為這導覽只是帶大家走馬看花,沒想到這園區導覽路線和內容都相當用心安排,像環球影城那樣一關一關講解,相當有水準;每個團隊跟團隊之間都有流通的秩序,管理員還會注意自己帶領的遊客有沒有亂跑,整體遊覽的品質非常好,值得嘉獎。




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 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 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占地19.78公頃, 規模宏大。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裡住過1214位藩王。


我們沿著王道往承運殿走去。


王道:王府600多年前鋪設的青石板路,舊時為身份、權力、地位的象徵,只有尊貴的王爺、王妃可走,王道是整個王城的中軸線,亦為桂林市的中軸線,桂林城市以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


從承運殿看承遠門之間的王道
走過承遠門,踩過王道,來到承運殿。原來這裡面是玩拓印用的。一批批遊客按順序走入大門之後,大門還會關起來,區隔每一批的遊客以確保品質與時間控管。


首先看到的是靖江王府的簡介,從風水位置到整個王府的建築規劃,還有此蕃王的主人背景。這靖江王府朱守謙是朱元璋兄長的孫子,朱守謙的爸爸朱文正陪朱元璋打天下,朱文正後來居功被朱元璋軟禁,抑鬱而終。朱元璋還是善待朱文正的後代,封了藩王給朱守謙,但又怕朱守謙一系有任何叛變的可能,所以封在遠遠的桂林。






瓊瑤名劇還珠格格中有個「小燕子」,就是曾住在這裡。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李定國軍攻克桂林,王府新主人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盡,縱火焚燒,王府化為灰燼。孔有德之女孔四貞後來被孝莊皇后收為義女,養在宮中,受封為「和碩格格」。孔四貞就是小燕子這個角色的原型。




這個陳列館相當豐富。以下照片摘自官網。

照片摘自官網

照片摘自官網

照片摘自官網

照片摘自官網

照片摘自官網
走過豐富的歷史文物後,來到精彩的「王府拓印」一區。

拓印技術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技藝,特指用紙和墨(色)從鑄、刻器物上錘印其文字或圖案的技術,它的成品稱為拓本或者拓片。桂林靖江王府秘拓是在古老傳統的拓印技術上得以傳承和發展的一種彩色拓印技藝,雄踞桂林280年的明靖江王,受「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制約,多酷愛金石書畫,王府匠戶依靖江王藝術審美,將盛行的彩瓷色彩運用與國畫上色技法融入制拓工藝,形成了獨特的拓印技藝,世人稱之「王府秘拓」。王府秘拓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內容主題包括傳統的福壽文化、太歲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民俗和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有着重要的價值。2015年「王府秘拓」入選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正式命名為桂林彩色拓印技藝。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e9vq9nq.html


一群人走進拓印區,每個人都有機會拓上一個「福」字。這操作時間抓得很緊,也不給拍照,拓好之後寫上名字,這張福字就留在桌面上,工作人員會拿到外面去晾乾。我們匆匆地拍了一張照片,後來才知道遊客的作品被統一拿到外面裱框,凡是要拍照或是將福字帶回家的人,要付點錢才能拍照或帶走。








走出暗黑的拓坊,到中山紀念碑休息。這中山,講的就是兩岸的國父「孫中山」。


中山紀念碑:始建於1925年,碑高8.7米,底座寬3米,碑身為三面形,代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塔身三面分別刻著“中山不死”、“總理遺訓”、“主義常新”; 碑座為五角形五層臺階,代表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周圍18根石柱用鐵鍊相連,代表當時獨立的18個省,心連心擁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


以前考試都要考三民主義的,這五權憲法有哪五權、三民有哪三民,以前都要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都忘光光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千古名句的發源地,終於到了。就是這面牆上的一篇文章,紅色箭頭下就是這鼎鼎大名的七個字。





下一站,太平岩。


太平岩:獨秀峰西麓的天然洞穴,是靖江王拜仙修煉之處,供奉著玄武帝及六十甲子保護神像,其中六十甲子保護神像摩崖石刻是國內唯一展示最集中的地方。世人皆知十二生肖,但與自己屬相對應的太歲保護神是誰?人們常說的“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中的“太歲”原為何意?太平岩內的六十甲子太歲保護神像摩崖石刻為您解開此謎。



 
摘自官網

這太平岩裡都不給拍照。這洞穴中的六十位太歲爺都是陰刻石畫,每幅石刻都有被拓印的痕跡。每個人按著西元標示找到自己的太歲爺,去給自己的太歲爺磕頭。走過石刻區,就是販賣區,賣著六十甲子的各個太歲爺拓印卷軸畫,還有比手掌略小的鑰匙圈。這樣的設計結合文化藝術與商業行為,因為文化藝術的部份做得好,這商業行為的部份還可以接受。




下一個景點是「貢院」,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這裡曾經是廣西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貢院。抵達貢院之前,導覽還特別介紹不同考生的身份,從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到八品以上的關,歷程分別如何。





接著就是讓遊客身歷其境的貢院招考開始了。景區還規劃了考官宣示,還有讓每個遊客感受一下在貢院考試的體驗,著實讓我驚艷。這樣的景區規劃,有歷史、有文化、有互動體驗感,是我走過中國這麼多景區以來,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的第一個地方。






我們這一批遊客進入「設字號」。這古典文字,可都還是繁體字的啊




可惜這廣西鄉試的考試卷,就是簡體字了。





考生就在這麼小小的地方,吃喝拉撒睡,連續幾天,考完鄉試


考試過後,還有演員宣達何人中「舉人」。被宣達的兩名遊客還要當場穿起戲服,在孔廟前行祭拜禮儀,隨後「打賞」宣達的兵差。







貢院出來之後,整個行程就結束了。看到了在外面的「福」拓印。

  


經過玄武閣。


玄武閣: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是一座鎮守龍脈的聖廟。因左側露天供奉有極其罕見的天然龜蛇合形玄武像,加上右側石壁上天然生成有一個“壽”字,玄武閣理所當然成為方圓千里諸法場之首。歷代靖江王在此祈求風調雨順,王位永固,長命百歲,從此列為皇家禁地。清朝及民國時期也只有極少數政界名流、文壇泰斗有幸登臨此處。











接著攀登獨秀峰。


獨秀峰:位於王城景區中心,得名于南北朝詩人顏延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孤峰平地拔起,巍然屹立,陡峭高峻,氣勢雄偉,被讚譽為“南天一柱”,與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于桂林市內。霞光照耀下,彷如披上紫袍金帶的王者,所以又稱作紫金山。自古以來獨秀峰就是桂林的著名風景區,被譽為“獨秀奇峰”。清代詩人袁枚寫詩贊道:“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形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峰頂有獨秀亭,依欄極目,全城秀色盡收眼底。


這就是桂林第一峰了。




獨秀峰,摘自網路照片

登上獨秀峰一覽靖江王府後,就準備去象鼻山。這天氣非常熱,景區外面到處都有賣小西瓜的小攤販,我們買了個小西瓜一人一半,吃得很暢快。



回來寫遊記的時候,看到下列文字。


靖江王府歷經257年(明末覆滅),住過1214位藩王。明代王士性《廣志繹》載: “宗室二千人,歲食藩司祿米五萬兩,故藩貯不足供,而靖宗亦多不能自存者。”其家族的人口眾多,常剝削平民。


從「明朝那些事兒」得知,朱元璋幫後代子孫做了很多規畫,讓他們遠離中央但不愁吃不愁穿,當蕃王卻規定不能工作(怕造反),只需要領俸祿。但是宗親人士越來越多之後,又被規定不能去外面工作,導致還有後代子孫在家裡被活活餓死。因為有這樣的歷史背景知識,再看到以上幾行文字的描述,感受都不一樣了。


從桂林回來數個月之後,才下筆撰寫遊記,也正好是開始聽「明朝那些事兒」不久後。讓我忍不住再次感嘆,老天很多事情都有所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聽過的歷史故事,配合曾經去過的地方,一切都這麼歷歷在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從簡旅人 的頭像
    從簡旅人

    從簡旅人 Viator

    從簡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