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趟來到韶關,就一定要來南華禪寺。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是禪宗六祖惠能的道場,唐高宗(677)時,惠能大師來到這裡;二是因為民國時期(1934),虛雲老和尚重修南華寺,後來六祖真身像的木龕被白蟻損壞,虛雲請出祖師肉身,重新裝修。我跟著虛雲老和尚的足跡走江湖,自然是要到南華禪寺來朝聖。
六祖惠能最有名的詩偈,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相對於他師兄神秀禪師曾寫過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引發的詩偈。
六祖的詩偈我從小就聽過了,得知禪宗有這樣的境界。過了幾十年之後,才終於有幸來朝聖。
南華禪寺位於韶關市南方約二十公里處,下圖是南華寺的大門。
寺前的兩尊白色大象迎接十方朝聖者。中國古代少有大象的蹤跡(三ˋ四千年前有,後來少有蹤跡,下次來寫個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這裡之所以有大象,是因為南華禪寺是禪宗六祖惠能的道場,中國禪宗的始祖是達摩,是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間,乘船來到中國。
達摩自海路來到中國後,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抄經、度僧、造像甚多,是以很自負地詢問達摩:
「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
武帝不能理解,達摩也就辭去,渡江入魏,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稱「壁觀婆羅門」。我回去翻了翻我在少林寺的遊記,竟然沒提到達摩面壁之處,真是可惜。
達摩後來傳法到第六個祖師爺惠能,因為法脈來自印度,所以在禪宗的佛教道場看到大象。下圖是禪宗的法脈圖。
南華禪寺位於曹溪畔,所以又稱為曹溪寺。宋太祖開寶元年(西元968年),太祖令修復全寺,賜名「南華禪寺」,所以可以在門牌上看到「勅賜南華禪寺」,就是皇帝賞的意思。
這裡有講解聯絡處,不熟悉禪宗等故事的朋友,可以找講解服務,一定可以聽到很多故事。我平時就東看一點西看一點禪宗的故事,就沒有找導覽解說。
中國的寺廟幾乎都有石獅子,下圖的石獅子雕琢細緻,可惜把玩的球體被破壞了。
再下圖是整個禪寺的平面圖。我們一進一進參拜,今天的重點是惠能大師的金身,還有虛雲老和尚的舍利塔和紀念堂。
買票之後,第一進是曹溪門。
第二進走過五香亭,五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眾見香。看到被破壞的龍柱,和滿地的金紙。佛法是不燒香、不燒金紙的。不理解佛法的人,以為拜佛就是要燒金紙,可惜了佛法的智慧。
第三進,走過寶林門,這「寶林道場」四個字,1938年國民黨原主席林森題的唷。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西元502年),梁武帝賜名「寶林寺」,宋開寶元年(西元968年),宋太祖賜名「南華禪寺」,沿襲至今。
這是天王寶殿前的吉祥缽,是2002年慶祝南華寺建寺1500年所建的紀念許願金缽,象徵六祖的衣缽真傳。
天王寶殿正中通常都是供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又叫布袋和尚,兩側是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塑像。寶殿中通常都沒有照相,表示尊敬。寶殿前還有龍石雕,用玻璃罩著,裡面都長草了。
走出天王寶殿,兩側是是鐘樓和鼓樓。
下一進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正殿供奉三寶佛(三世佛),我忍不住拿起相機照相。
大雄寶殿內木雕五百羅漢造像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羅漢群像。明朝曾經重新飾金,清光緒年間,曾補雕過133尊被火燒毀的羅漢。1936年,虛雲法師主持修廟時,將大部分木雕羅漢藏在大雄寶殿裏三尊高達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發現。因為看虛雲老和尚的傳記,所以特別注意這宋代木雕。
從下仰望大佛,和一旁懸掛的大鐵鐘。不知道為什麼我很喜歡這張照片。
庭院上擺著年代久遠的石柱。
這是走到僧人生活場所處,可以看到雲魚板。
今天有佛事。
這是以前煮飯的大鍋,真可觀。
菩提樹下休息,一旁是寮房。在這裡修行的出家人,能夠感受到千年以來高僧大德的磁場,想必非常殊勝。我很喜歡看每一間寺廟出家人生活作息的地方,去感受他們生活的樣貌。
祖殿,供奉六祖真身。下圖是網路圖片。
下圖是靈照塔,始建於唐玄宗時期,當時為供奉六祖惠能的真身所建,最初為木塔結構,唐憲宗賜名「靈照之塔」。後來在宋朝年間曾多次毀於兵火,亦多次重建。直至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才改建為磚塔,並保存至今。
到處是紀念碑記。
前面的殿堂都參拜完了,就是往後山走,去看虛雲老和尚的舍利塔和紀念堂。清幽的小徑,帶著我們往裡面走,這裡的遊客就大幅減少。不知道虛雲老和尚的人,恐怕多不會往後走。
虛雲老和尚的舍利塔到了。塔座底部刻著「虛懷谷應,雲海川流」八個字。
我繞塔走三圈,回想之前在山西也是參拜虛雲老和尚的舍利塔。老和尚實在太厲害了,從山西到廣東韶關,這麼遠的距離,都是步行來往,堅強的毅力與足跡,讓人欽佩讚嘆。
我找到南華寺官方網站,上面有許多佛法的資訊。南華寺有佛學院,也是尋求知識與智慧的殿堂。六祖惠能在這裡講經,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看著大殿前方的旗幟飄飄,讓我想到一個禪宗的公案。
六祖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門下得到傳承之後,到了廣州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涅盤經》時,風把幡吹得飄動。
有一名僧人看了便說:「這是風在動。」
另一名僧人則辯說:「這是幡在動。」
惠能聽了則接著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在一旁說法的印宗法師聽到之後,便請惠能上座,於正月十五日為他落髮,二月初八受具足戒。
下一站還要趕往乳源雲門山大覺寺,也是虛雲老和尚有協助修建的地方。(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