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時,在香港街上有經過中醫診所或藥材店,就看到「三伏貼」,我就很好奇。原來,在「三伏天」時使用「三伏貼」來冬病夏治。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期間,並以夏日後的第三、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的時間分別為7月16日、7月25日及8月15日。中醫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等辛溫的藥材做成藥餅,敷在背部,如大俞、定喘、肺俞、風門等特定穴位,把沉積體內的寒氣散出體外。
這「三伏貼」療法源自於清朝,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在三伏天貼三伏貼,連續使用三年,可提升免疫力,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和反覆性感冒等。我看網路文章說,也建議趁三伏天時,可多喝一些薑茶發汗。
我每天下班回家從西營盤C出口往右走,有一個中醫診所張貼三伏貼的廣告,我就走進去詢問。問了這個三伏貼可以配合醫師診斷,公司保險可以理賠,我就放心地預約三伏貼的時間。我看海報說,還可以有加強版,多兩帖,總共五貼。算算自己的保險足夠理賠,就放心付錢預約治療。
診所七點以前關,我在下班後趕到診所報到。櫃台給我看了注意事項,貼三伏貼的日子,切忌生冷食物,忌海鮮,不可喝奶茶、咖啡等,也不能吃花生和果仁。我簽了名之後,等待看診。
醫生是個年輕女醫生,給我把脈之後,幫我貼了九貼,小腹四貼,腰椎上兩貼,後背上三貼。
我以為是貼藥膏,沒想到是藥丸,醫生用牙籤挑到貼紙上,再貼到我的穴位上,要貼一到四小時。這四小時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一不小心有幾貼的貼紙沾到衣服,藥丸掉出來,後來才發現。
這一天,覺得我對我的身體有照顧到,心情特別好。
香港看病真的很貴,光是診金就要HKD100,一天的藥是早晚餐後兩包,一般都要HKD105,吃個三天藥加上診金就要 HKD 415。倘若還要針灸什麼的,費用約HKD300,總費用要HKD700+,沒有保險真的很有壓力。沒有工作就沒有保險,生活壓力真的很大,最好都不要生病,這也是為什麼香港保險很發達,最好各種方面都要自己多買保險,買壽險、儲蓄險、各式各樣醫療險等等。
話說台灣有健保真的很幸福。